12秒91。要不是劉翔在奧運會110米跨欄比賽上的驚世一跑,我們幾乎都快淡忘了跨欄這項古老運動。
讓我們翻開跨欄運動的編年史,仔細數數它的脈絡。
早在17、18世紀,英國的畜牧業特別是養羊業逐漸發展起來,為追趕羊只方便,牧民們常常跨過羊圈,動作越跳越熟練。于是,到了節日,他們常把跳羊圈比賽當作游戲來玩,以跳圍欄多、快者為勝。后來他們干脆把柵欄移到一邊,排列成行,連續跳過柵欄的最快者為勝。到了18世紀,人們便把跳柵欄跑作為男子障礙跑比賽。
1837年英國舉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跳欄跑比賽。說它是跳欄,是因為當時運動員過欄動作是先抬起一條腿伸直越過,接著拉起第二條腿跨過,靠人體蹦起然后屈著兩條腿跳過柵欄。在19世紀后期舉辦的國際比賽中,甚至在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所設的男子100米跨欄比賽中,運動員都是這樣過欄的。
這種原始的跳躍式過欄動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柵欄所決定的。最早跳的是埋入地下的羊圈圍欄,后改用一排排圍欄來比賽,也是將其下端固定在地面上,安裝得很穩固。人們越過它首先得注意不被絆倒,因此游戲的人群自然就得跳得高一些。后來改進為可移動的三角支架,支架相當笨重,運動員腳碰上了,往往會被絆倒,頗具危險性。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所設的100米(現在是110米)過8個1米高的欄(現在是10個1.067米),最好成績才17秒6。
1900年有人發明了可移動的“⊥”型欄架,“⊥”型架輕便得多,運動員不慎碰上欄架也不一定會絆倒。新的欄架促進了過欄技術的發展。在這一年舉辦的第二屆奧運會110米男子跨欄比賽中,美國運動員克倫茨萊采用了擺動腿(即后一條腿)伸展快擺的“攻欄”技術,以15秒4的成績奪得冠軍。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美國運動員史密森在過桿時采用上體前傾,并改進了起跨腳的動作,以15秒成績創造了110米欄新的世界紀錄和奧運會紀錄。另一名美國運動員培根采用這種新技術在400米欄比賽中以55秒創造了第一個正式的世界紀錄。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加拿大運動員湯姆森發展了單臂前擺加大上體前傾技術創造了110米欄的14秒8新紀錄。
1935年一種新穎的欄架——“L”型欄架產生,運動員若上欄時碰到橫桿,欄架很易翻倒,而運動員不會被絆倒。這一改革進一步減少了運動員上欄時發生的危險,完全減去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成績自然很快提高。1936年美國運動員湯斯以13秒7的好成績刷新了自己保持兩年的14秒1的世界紀錄。緊接著很多位運動員突破了14秒大關。經過39年沉浮,110米欄的成績終于達到了13秒。
現在欄架標準規定:頂部橫木中部應漆成黑白相間、兩端寬度為22.5厘米的白色條紋。在陽光照耀下,白色與黑色的感光程度明顯不同。順光時白色鮮明,而逆光時白色暗淡,黑色醒目。運動員在看運動場上的欄架時,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看清欄架。有趣的是,當初英國牧羊人在“跳羊欄”追趕羊只時,就發現順光時白羊看得清,逆光時黑羊很突出。當今欄架橫木上的黑白相間大概與那白羊。黑羊有關聯吧!
責編/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