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眼睛是最容易上當的,大腦常常會被眼睛反映的東西所欺騙——看這張圖,這個大象怎么走?
目擊者的證詞真的有效嗎?感知盲目實驗對此提出質疑。
想像你自己正在看一段一分鐘的影片,里面有兩組人在一個小空間里玩籃球。每組三人,分別穿著白色與黑色上衣,兩組人員彼此交互穿梭地傳著兩顆球。你的任務是計算白組傳球的次數,而由于六個人交錯移動,因此這項任務并不容易辦到。不料,35秒后,一只大猩猩出現,直直走進這群人之間,大捶胸膛一番后離開,共歷時9秒鐘。請問,你看見這只大猩猩了嗎?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看得到。但事實上,有50%的受試者并未看到大猩猩,甚至根本沒注意到任何不對勁。這個效應稱為“不注意視盲”:許多人在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會對眼前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比如說,開車時使用移動電話,便可能忽略掉前方有一只正在過馬路的大猩猩。
這些實驗顯示出我們感知上的過度自信,以及對大腦運作方式的根本誤解。很多人將我們的眼睛視為錄像鏡頭,而大腦就像是等著輸入感官訊息的空白錄像帶。在這種思考模式之下,記憶不過就是在腦袋中的電影院里倒帶回放,而大腦皮質的司令官則負責觀看這部影片,再向層級更高的首腦報告自己看到了什么。
但事實并非如此。感知系統與分析資料的腦可要復雜得多,也因此,當我們專注于某件事時,從我們眼前經過的其它諸多事物就變得視而不見。
開車即為一例。席曼斯說:“許多交通事故報告中,肇事者都有類似的說詞,像是‘我是在看那里,但明明就沒有半個人影’。機車與腳踏車騎士常常是這種狀況的犧牲者。一種解釋是,開車的人通常預期有別的汽車,卻沒想到會有腳踏車,所以即使腳踏車就在眼前,有時他們也可能看不見。”席曼斯轉述美國航天總署科學家海恩斯的一項研究,當飛行員在仿真器中要進行降落時,重要的飛行信息會投射于擋風罩上。“這種狀況下,有些飛行員會忽略地面上有一架飛機,正擋在他的跑道上。”
(伊凡摘自《科學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