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已不再是過去落后的、被“洋鬼子”們不齒的中國。相反,新興的、充滿活力的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商家眼中的“肥肉”。
提到奢侈品,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華而不實的物質,還有就是沖進腦海里的無數個零、嚇死人不償命的價格。在詞典中,所謂“奢侈”是指“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既然是“過分”,或多或少包含著貶義,那為何奢侈品還有這么強大的市場呢?原因只有一個——世風使然。
“磚頭書”=“裝飾品”
近日,全球限量發行300套、首次出版的線裝本《四庫全書》正式面世。發行商雖然打出“皇家用書也能進入百姓家”的口號,可是高達39萬元的售價和需用8個書柜才能裝下的“大磚頭”,誰又會請它進家門呢?
書是文化的結晶,書中自有黃金屋,曾被譽為不出家門便可知天下事的地方,它的重要性和廣泛性是不言而知的,書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伙伴。書里包羅萬象,但是像這種磚頭書,實際上是買書人不看,看書人不買。沒有文化的人,想搬回家中借以撐門面,顯示自己的書多,反襯自己知識淵博。可實際上,看看他們買的書就可知,他們只是空殼。因為看書的人都不會買那種外表好看,實際并不適合自己的書。對于這些價格不菲的書,其實用性只在于欣賞,難道真的可以和自己的文化底蘊相掛鉤嗎?
新興消費的風靡
最新的有關奢侈消費的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愿意自掏腰包購買奢侈品,56.7%的受訪者為此曾有過特意積蓄一段時間的經歷,受訪者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費額達到了人均22062.8元。而且大部分消費者是年齡低于40歲的年輕人,而國內奢侈品消費者達1.6億人。
愛上奢侈理由之——為面子
一名在外企工作的職員劉小姐,26歲,她坦言,由于周圍同事大多很重視穿著,尤其是來自香港、臺灣的同事,對名牌青睞有加,耳濡目染,越來越多的公司同事便購買名牌,從小的化妝品蘭蔻口紅、SK-II面膜、CHANEL香水、DIOR包包、品牌眾多的套裝到大的名牌車、豪華住宅——公司儼然成了秀場,名牌代表身價的地方。
愛上奢侈理由之——獎勵品
一名部門主管28歲,奢侈宣言:不為面子,不求舒適,只是為了激勵自己。她說:“在上學的時候就喜歡看時尚雜志,每次看中的那些服裝飾品,都要四五位數,就恨得牙癢癢。所以就暗自下決心,等將來掙了錢,一定要讓自己的衣柜成為名牌的天下。可是當我上班后,發現掙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工作進入了疲倦期,找不到工作的動力,有些失去信心。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我用‘移情’法來激勵自己,就是買名牌貨鼓勵自己,疏解壓力。每當想到有中意的東西等著自己去購買,就開始拼命工作,找到了動力。”
愛上奢侈理由之——追求生活
有人認為,奢侈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夢想,是生活質量水平的體現。有位職業是律師的女孩,她的觀點就是:“女孩子最應該追求的是體驗,生活‘奢侈’的體驗。自己賺的錢就應該花在這方面,不但當時非常享受,而且以后與朋友同事聊天的時候,總是一種很好的談資。每當我跟人談起我買了1600塊的票去聽‘花蝴蝶’瑪麗亞·凱利的演唱會,等黃牛票看多明戈的上海大劇院音樂會,一個人連看9個小時的《指環王》首映式,別人就會對我另眼相看,我喜歡這種被羨慕的感覺。”
不管是以何種理由愛上奢侈品,奢侈品漸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風氣。車子要開貴的,房子要住大的。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生活質量和水平,才能夠體現他們是貴族,才能夠滿足他們拼命工作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