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就講三個字:幸-福-說。
倒過來叫“說幸福”。人這一輩子不容易啊,我年輕的時候常愛跟人討論人生意義一類的話題。人到這個世界干嗎來了?受苦受累的,折騰這么多年,然后就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趙本山的小品說,哪兒才是最終歸宿?我們最終的歸宿不過是一個小石頭盒。其實小盒也難以長久,人來自于泥土,復歸于泥土。
作為人,不能不思考,陸院士剛才引用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其實,“我在故我思”,倒過來也通。后來我讀了一些書,發現同樣的問題,孔夫子也想過,他是圣人,想的當然很深。孔夫子關于人生意義的論述很多,可以用一段話來概括:“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乃有人生之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用孔夫子的話就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歲之前,不細說了,“六十耳順”,“耳順”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說什么我都無所謂,你罵吧,你叫吧,你人叫、貓叫、狗叫吧,我“耳順”了。
“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個字,前四個字,“從心所欲”,就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我想做我要做的任何事,我隨便,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想怎么著就怎么著,想干啥就干啥……這是一個方面。
你想,就是你需要,“需要”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從心所欲”生出了概念——“需要”,這邊有一個東西能夠和你的“需要”碰在一塊兒,這個叫“利益”。需要是男的,利益就是女的,需要是女的,利益就是男的。“利益”和“需要”,碰在一塊兒,就產生了一個新概念——“滿足”。滿足就是快樂,滿足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HAPPY,快樂就接近幸福了。
但是,孔夫子還有三個字非常重要,這是馬加爵同學忽視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你想教訓那哥幾個,不能破壞規矩,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你就是校規都不能違反,戒律道德也不能破了,要不然你不自個兒難受嗎,你想要的東西“利益”不就要不著了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乃人生之最高境界。欲登這個“最高”,必須先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關,這關最難。
我今年50歲,從小生活在鄉下。去年我們中學畢業三十多年的同學大家一塊兒聚會。多少年不見了,我的一個同學,形象有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平時就不說話,30年不見了,他也怯生生的,小伙伴當年一塊兒長起來的,北京土話叫“發小兒”,我們大家見了面,又熟悉,又陌生,有些心理距離,但是過去又有那么多共同成長的記憶,幾杯酒下肚,嗨,酒真是好東西,氣氛馬上就活躍起來了。
平時不說話的“閏土”高興起來了,跟我這么說,“你說現在當官有什么好?整不好就叫人家給逮起來。當多大官你也不如大款,所以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你掙很多錢,可是你早死,就享受不著了,不如高壽;高壽,你活了很多年,但是受了很多氣,高壽不如高興啊。”我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哲學問題,人生哲學問題。
(報告會主持人:司馬先生,由于時間的關系,……)
(學生用持續掌聲、尖叫聲要求不要打斷司馬南講話)
我長話短說,長話短說……你看他總結得多好:
高官不如高薪,
高薪不如高壽,
高壽不如高興,
高興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我馬上追問:你怎么總結出來的,這么深刻?
你猜他怎么說的?——我昨天晚上從電視上看的。
(摘自“鐵血論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