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847年出現(xiàn)第一張售出的郵票,73年之后的1920年就推出了郵資機。有了這種機器,有大宗郵件需要處理的單位或個人就方便得多。郵局發(fā)給大家郵資表,哪一類郵件在什么重量范圍該是多少錢,在表上一查就查得到。用戶自己給郵件稱重量后,用郵資機打出相應價值的郵資條,貼在信函上,就可以代替郵票。郵資機額定的郵資滿額后,用戶提著機器去郵局繳費并給機器清零。用戶省去了動輒跑郵局的大量時間,郵局省去了大量工作人員,皆大歡喜。我國“大龍票”在1878年就問世了,但是,郵資機這么簡單方便的東西,迄今也未能在中國推廣。原因很簡單:郵局不敢相信用戶。明明是5元錢的郵資,若客戶貼上1元錢的郵資條,怎么辦?積累起來,郵局的損失將難以想像。在美國,當然也會有貪小便宜的人,但只要人數(shù)較少,就不可怕。少數(shù)人貪小便宜給郵局帶來的損失,比不上郵局節(jié)省員工帶來的效益,就更不用說全社會因節(jié)省時間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了。
“衣食足而后知榮辱,倉廩實而后知禮節(jié)”不完全符合如今的現(xiàn)實。而對于只認識錢的組織或個人來說,算一算誠信的經(jīng)濟價值也沒有壞處。
(倪早菊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