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甘肅河西地區敦煌、酒泉、嘉峪關、高臺、山丹博物館館藏三級以上及部分未定級畫像磚的保存現狀的調查分析,闡述了它們的病害類型及目前的保存條件。甘肅河西地區館藏畫像磚的主要病害為:顏料褪(變)色、顏料層起甲脫落、鹽害、霉變、泥漬污染、磚體斷裂等,據此將其保存狀況的優劣程度劃分為四級。本次調查為制定河西地區地區館藏畫像磚的保護管理規劃,及具體的保護修復方案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并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畫像磚;現狀調查;博物館;甘肅河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K854.3;K879.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06)04-0102-03收稿日期:2005-12-17
作者簡介:陳港泉(1967—)男,山東省蓬萊縣人,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土遺址文物保護研究。
一前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甘肅省河西地區東起永昌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中西部,陸續發現了一批以魏晉時期為主的古墓群。這些古墓群中有一部分墓室是壁畫墓或畫像磚墓,即墓室是由磚建造而成,墓室內的磚上繪有反映當時社會狀況、思想狀況的繪畫,這種磚稱為畫像磚。畫像磚墓的發掘不僅填補了以往對這一時期墓葬制度認識的空白,而且使人們對這一地區極具特色的墓葬壁畫、畫像磚的題材、分布特點、繪畫風格和藝術特點等均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由于畫像磚彌足珍貴的價值,加上古墓散布于野外,盜掘現象時有發生,而且野外環境也十分不利于畫像磚的保護,因此畫像磚發掘出來后,就收藏在附近的博物館加以保存。這批具有珍貴價值的畫像磚在墓中經歷了長達十幾個世紀的歷史時期以及博物館中多年的存放,一些畫像磚上產生了程度不同的病害,有些病害仍在發展。從嘉峪關博物館收藏的館藏號76、97、103三塊磚的變化即可見一斑(圖版21~26)。
為了使這批珍貴的畫像磚得以長久保存,受甘肅省文物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通過對甘肅省敦煌、嘉峪關、酒泉、高臺、山丹五個市(縣)博物館館藏三級以上及部分未定級畫像磚進行的調查,基本摸清了畫像磚的病害狀況和病害類型,為今后治理畫像磚病害,制定相關研究及保護修復方案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
二畫像磚保存環境調查
2.1畫像磚保存環境調查
對五個市(縣)博物館館藏畫像磚保存環境的調查情況見表1。
2.2畫像磚基本情況調查
敦煌博物館調查的三級以上(含少部分未定級畫像磚)館藏畫像磚共151塊,這批畫像磚均是從1991年12月~2001年5月分六次發掘、出土于敦煌市佛爺廟——新店臺魏晉時期的墓群,出土后即保存于敦煌博物館。畫像磚尺寸一般為長33cm,寬16cm,厚6cm,還有13塊彩繪斗拱和彩繪圓柱體磚。畫像磚有彩繪磚105塊(其中彩繪淺浮雕磚11塊),墨繪磚33塊,彩繪圓柱體磚4塊,彩繪斗拱9塊。其余150件一般文物畫像磚未作調查。
表1畫像磚保存環境調查
嘉峪關博物館調查的館藏三級以上畫像磚共100塊(其中有淺浮雕畫像磚3塊),另有18塊未定級畫像磚未作調查。畫像磚均為1972年發掘自嘉峪關新城的魏晉墓,1991年6月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移交至博物館。畫像磚尺寸一般為長35cm、寬17cm、厚5cm左右,還有少量方磚,大約長17cm,寬17cm,厚5cm。
酒泉博物館館藏畫像磚出土自酒泉果園西溝、高閘溝、上壩鄉等7個以魏晉時代為主的墓群,主要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以及2000~2001年三次出土的。畫像磚尺寸一般為長34~39cm、寬17cm、厚5cm左右。調查的三級以上畫像磚94塊,其中漢磚5塊,唐磚3塊;彩繪磚雕4塊,墨繪磚1塊。另有約200塊未定級畫像磚未作調查。
高臺博物館館藏畫像磚出土自高臺縣駱駝城、許三灣5座魏晉時期墓葬,1995~2002年分3次出土。調查的高臺博物館館藏三級以上畫像磚180塊(其中未定級40塊,另有70余塊未定級畫像磚沒有作調查),其中墨繪磚5塊,彩繪磚雕4塊,其余為彩繪畫像磚。畫像磚尺寸一般為長39~43cm、寬19~21cm、厚6cm左右。
山丹博物館館藏畫像磚共27塊,為1999年山丹第一中學發掘出土的唐代墓室畫像磚,其中淺浮雕畫像磚4塊。畫像磚尺寸一般為長33cm、寬21cm、厚5cm左右。
2.3病害分類及病害原因初探
該地區畫像磚的主要病害有顏料褪(變)色,畫像磚顏料層起甲、脫落,畫像磚開(斷)裂、鹽害、霉變、泥漬等。五個博物館館藏畫像磚病害情況見表2。
表2畫像磚病害類別統計
調查中發現各博物館中畫像磚顏料褪(變)色的病害最為普遍。具體表現是畫面逐漸失去鮮艷的顏料,變得越來越晦暗,其原因可能是畫像磚顏料受大氣環境或光照等因素影響而自身產生了變化,但是由于非常細微以至于肉眼觀察不到的顏料層脫落也會產生畫像磚顏料褪(變)色病害的現象。這種病害其變化較緩慢。
顏料層脫落病害有呈粉狀或片狀或點狀的可觀察到的脫落現象。顏料層起甲是由于膠結物質失去膠結力而造成顏料層開裂獲呈片狀起翹,起甲病害進一步發展就是點狀或片狀脫落。這兩種病害若受到外力作用或保管不當,病害發展的趨勢會很快。
鹽害畫像磚是指結晶鹽從畫像磚表面析出,造成顏料的損壞,影響整個畫像磚的質量。若大氣環境尤其是濕度不產生頻繁的變化,磚體內的鹽分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一旦保管不當,磚體內的鹽分在干濕交替變化的環境作用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調查中發現的畫像磚霉變很有可能在發掘之前的墓室中就已經產生,但是由于各博物館對畫像磚的保存環境以及對保存環境監測控制方法并不完善,因此還不能判斷存在于博物館的畫像磚霉變現象就已經停止。
嘉峪關博物館館藏畫像磚中有10余塊斷裂畫像磚采用魚珠膠粘接,但粘接處又重新被魚珠膠污染。該館中還有17塊畫像磚因曾經使用過清漆進行表面顏料加固,表面明顯發黃(圖版27),沒有達到較理想的顏料加固效果。這兩種類型的畫像磚可以定為有機物污染類病害畫像磚而進行單獨的病害治理研究。
幾種典型的畫像磚病害見圖版28~31。
按照畫像磚畫面顏料保存完好直至畫像磚無顏料或顏料層非常模糊,對畫像磚的保存現狀進行A級(完好)、B級(一般)、C級(殘存)、D級(無顏料或顏料層非常模糊)的四級評價。評價結果見表3[LL]
表3畫像磚保存現狀級別及總體評估
三結論與建議
1.畫像磚顏料褪(變)色和顏料層脫落是五個博物館館藏畫像磚最普遍的病害,所有館藏畫像磚均有程度不同的顏料褪(變)色現象。顏料層不同程度的脫落也占到了所調查畫像磚的85%。其次是泥漬畫像磚,占調查總數的28%。而墨繪磚(大部分存在于敦煌博物館)褪(變)色現象較輕,顏料也少有脫落,保存較好。
2.各博物館館藏畫像磚病害類型分布也不盡相同。酒泉、高臺博物館的鹽害畫像磚較多,占整個鹽害畫像磚的91%,酒泉博物館泥漬畫像磚占所有泥漬畫像磚一半,而山丹博物館的所有畫像磚均有泥漬現象。有50%的起甲病害畫像磚存在于高臺博物館,高臺博物館的霉變畫像磚也占霉變畫像磚總數的七成多。
3.五個博物館館藏畫像磚保存現狀為:A級畫像磚64塊,B級畫像磚200塊,C級畫像磚256塊,D級畫像磚32塊。
4.建議盡快開展修復材料和修復技術的篩選實驗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修復方案,著手全面修復該地區存在病害的館藏畫像磚。
5.建議有關部門撥專款改善該地區館藏畫像磚的存放條件,使其符合此類文物的館藏標準。
附記:本次畫像磚調查,敦煌研究院保護所的馬喜武、徐淑青、劉瑞也參加了部分工作,在此深表謝意。
(責任編輯蕭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