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江三角洲地區在搶抓國際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歷史機遇中,存在著比拼優惠政策、低成本競爭、引進外資重量不重質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到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引進外資的效率和綜合效益。因此,應該通過著力營造優良的與國際接軌的投資環境;把引進外資與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鏈為主線,實現民資和外資的深度融合,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等措施,充分發揮外資作用,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關鍵詞]長江三角洲地區;引進外資;投資環境;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4-0114-04
一、長三角地區引進外資現狀分析
(一)利用外資數量分析
2003年,在引進外資的16個城市中,3個城市總量超過50億美元。蘇州協議注冊外資達到124.96億美元,居首位,上海列第2位,無錫以50.08億美元居第3位。增速上,南通、舟山分別同比增長了1.5倍和2.5倍。蘇中地區引進外資從協議注冊外資來看偏少。從構成情況看,16個城市中,上海市協議注冊外資110.64億美元,同比增長23.5%,到位注冊外資58.5億美元,同比增長30.1%。江蘇沿江8市協議注冊外資291億美元,同比增長55.7%,到位注冊外資149億美元,同比增長52.0%。浙江6市協議注冊外資105億美元,同比增長73.4%,到位注冊外資48億美元,同比增長71.7%。從所占比重情況看,協議注冊外資上海占21.8%,江蘇板塊占57.4%,浙江板塊占20.8%(數據來源: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2003、2004年統計數據;江蘇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2003、2004年統計數據;2004年浙江省外經貿綜合運行情況所列數據)。
(二)利用外資來源分析
長三角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分為4個層次:一是港澳臺資;二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投資;三是美國、加拿大為主的北美洲地區投資;四是歐洲國家。
1.江蘇。臺港商、日、美投資在江蘇全面增加。目前,世界500強中已有180家左右落戶江蘇,僅蘇州一地,就有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設廠。2003年,江蘇引進的外資數量在長三角最多。僅蘇州實際到賬的外資就達68.05億美元。至2003年末,實際投資總額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我國的香港和臺灣、新加坡、日本、美國。
2.浙江。亞洲國家和地區一直是浙江省吸引外資的最主要來源地。在浙江投資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我國的香港和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歐盟。
3.上海。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為了爭取更多的主動,上海開始積極推行外資來源的多元化。但受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及投資者意愿的影響,亞洲、北美、歐洲是上海最主要的投資來源地。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4321項,比上年增長43.5%。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大項目371項,比上年增長58.5%,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增資38.07億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34.4%。至2003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8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研發中心分別達到56家、90家和106家。
(三)投資產業領域的比較分析
1.上海。上海的第三產業正以其不可抵擋的魅力吸引著外商的目光,并且改變了以往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占外商投資半壁江山的局面。以2004年為例,上半年以房地產、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批發零售貿易、飲食等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成為外商投資上海的熱點。2004年,第三產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比2003年增長34.63%。目前,上海市外商投資重點由工業、房地產業為主,發展為以金融、商業零售、外貿、交通、能源、公用事業、文教衛生、信息咨詢為主,第三產業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
2.江蘇。江蘇制造業基礎雄厚,多年來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大部分流向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以2004年為例,全省第二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04.58億美元,占當年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6.3%。目前,世界500強中落戶江蘇的企業,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化工造紙、冶金、機械、新型建材等制造業。近年來,外商在江蘇投資服務業逐步升溫,但利用外資的水平遠遠低于制造業。
3.浙江。隨著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浙江憑借自身的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大型外資制造業落戶,從而使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制造業仍將是外商在浙江投資的主要領域。以2004年為例,制造業實際吸引外資的比重繼續提高,由2001年的76.2%提高到2004年的83.5%。其中又以紡織、化工、機械、電子四大產業為主,2004年四個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占到全部外資的32%。與此同時,隨著市場準入的放寬,電信、金融、保險、商業等領域逐步對外開放,將使服務業成為利用外資的新的增長點。2004年,浙江第三產業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同比分別增長33.8和24.0%,比重分別提高1.5和0.1個百分點,其中商務服務業漲勢迅猛,合同外資和實際外資分別增長104.1%和244.8%。
二、長三角地區引進外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引進外資重量輕質
在大量的外資項目中,有部分是發達國家淘汰的項目,其中還有一些是在發達國家不允許的重污染項目,將對環境和人民生活產生消極影響,是不應該接受的。但事實上,外商在長三角地區興建了大量化工、造紙、冶金等重污染的企業。并且有很多不依照有關標準去操作,結果對長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此,在努力引進外資的同時,為了子孫后代,為了保障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在保證引進外資“量”的擴充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外資結構方面的改進,并通過結構改進來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而不能盲目引進,最終犧牲國家以及本地區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二)招商亂局滋生“候鳥企業”
長三角地區出現了一個奇特景象:不少企業紛紛成了外遷的候鳥,哪里有優惠政策就飛往哪里。企業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暴露了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方面存在的漏洞。為了留住這種“候鳥企業”,許多地方政府只能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別無他法。往往是除了上繳中央的那部分稅收外,地方政府通過種種稅收優惠,把本應屬于自己的那部分稅收較多地返還給了外資公司,所以哪里優惠多,就去哪里,現在似乎成了部分企業合理的選擇。在外資企業候鳥般的遷徙軌跡中,還隱藏著長三角十幾個城市的明爭暗斗,土地價格一降再降,各種優惠政策突破國家允許的底線,以此來吸引外資的落戶。而外商卻在區域競爭中坐享其成,不費吹灰之力便降低了投資成本。外資企業其實抓住了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存在的兩大弱點:第一,長期以來各地重視外資規模管理而忽視對外資的質量管理;第二,我們以優惠政策而不是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來吸引外資。不難看出,從“候鳥企業”身上,地方政府其實得不到多大的好處。大量企業成為“候鳥”,隱含著對國家經濟的潛在危害。因為不管是低價轉讓土地還是降低稅收,損害的都是國家利益。吸引國際投資主要是要創造良好的投資興業環境,站在外商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保障外商的合法權益,充分保護外商的切身利益。但也要正確處理外商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既不能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借口,人為地到處設限,提高進入的標準和門檻,也不能一味地順從外商,搞無原則的承諾。
(三)低成本引資開始顯出增長滯重
在“長三角”引進外資的競爭中,昆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不過9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621家臺資企業,占全國臺資企業總數的1/10。這1600多家企業中,約有1/3是IT企業。但是,最近兩年昆山招不到大的IT項目了,究其原因是財政補貼不起了。昆山的例子顯示,以低成本來吸引外資的長三角地區,現在已經開始遇到瓶頸了。目前,國內各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往往有兩手政策:一種是臺面上的,這與中央的政策一般不會沖突;另一種是臺面下的,往往比中央政策所允許的更為優惠。后一種政策就是以低成本來吸引外資,這種政策被作為地方的競爭力而普遍運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只依賴于政策的特殊性,引資的效果遲早會打折扣。外商對優惠政策的態度已經在發生巨大轉變。外資企業真正需要的不是當地政府能提供什么優惠,而是需要一個能使企業獲利、實現持續發展并能得到切實保障的環境。他們真正關心的是當地的市場、自然資源、交通狀況以及人力資源情況,特別看重的是政府透明度,他們希望建立公平、透明的審批體制。地方政府一定要改變方式方法,營造一個令人滿意的投資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進優質外資。
(四)引資大戰已成為惡性競爭
外資對我們國家來說是稀缺資源,這無疑加劇了招商的競爭程度,結果是爆發了一場場的引資大戰。長三角有些地方政府給機關職員都下達了招商任務,有些還出現了“美女招商團”。事實上,從對外資的爭奪,到各出奇招的優惠政策比拼,在這個地區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區內城市競相展開“傾銷式”競爭,套用商家慣用的“跳樓價”來爭奪外資。有些地方的主要官員為了大項目更是親自出面游說。城市之間不是不能競爭,但應當是在一種公平環境下的、促進效率的競爭,而不是受到政府干預、市場信號扭曲的競爭。我們不必擔心企業之間會有過多的惡性競爭,而應避免地方政府干預造成的不必要的競爭和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長三角地區提升引進外資水平的對策
(一)大力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投資環境
引進外資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地區,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該地區的投資環境相當好。因此,想要在引進外資中有較強的吸引力,就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十分注重營造與國際接軌的投資環境。這其中,配套服務相當重要,服務效率不高,難以提升投資環境,我們現在所提供的服務更多的是指行政服務,這是在市場中介機構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個外資企業從引進、審批到投產期間,體現行政性服務的比較多,但目前在實施中還較多地存在著幫助不夠、服務不周的現象。“招進了門就放寬了心”、“引進時的左右相伴與引進后的熱情減半”等現象也不在少數,碰到問題躲躲閃閃、避實就虛甚至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有發生,這必然影響整體投資環境。長三角必須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形成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嚴明規范的法制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使得長三角的政策更透明、門檻更低、效率更高、服務更好,塑造出誠信長三角的形象。
(二)把引進外資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有機結合起來
在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不失時機地積極實施外力推動型產業升級戰略。通過大力引進外來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快速形成戰略產業的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優勢。一是實施新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導向政策,包括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外商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國有企業技術改造和出口型項目投資。二是擴大外資準入領域。將從競爭性、基礎性領域逐步擴大到服務性領域。三是拓寬利用外資渠道,積極探索國際通行的外商投資方式,對于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項目融資、向外商轉讓所有權和經營權、發行股票等多種方式將積極進行試點,并逐步擴大規模。在利用外資領域,引進外資要與產業結構相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四是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與境外企業合資,利用外資嫁接、改造長三角民營企業,提升長三角民營經濟的產業層次、技術層次和管理層次。特別要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使之成為推動長三角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一是長三角經濟發展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從戰略上主動培育新興產業,推進三次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行業結構、產業地區分布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大調整,長三角產業發展有被空洞化和邊緣化的危險。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上開始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和大規模實行產業轉移的新階段,對長三角經濟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三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和產業的族群化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緊跟國際潮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但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要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三)以產業鏈為主線,實現民資和外資的深度融合,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長三角在工業化初期,民營企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身也有了很快的發展,完成了初步積累。但是隨著要素成本競爭優勢的逐漸減弱,不少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因此,迫切需要引進外資來提高自己。具體而言,一是引進本行業規模大、技術先進的龍頭企業,帶動本地民營企業的發展,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實力和水平;二是引進擁有當地產業集群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技術的先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引進外資應注重本地企業與外資企業配套,特別是通過外資企業,建立和發展與先進區域創新中心的聯系,在產業鏈上與處于中高端的跨國公司實現對接;三是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采購公司,通過購買、供貨等關系,溝通產業集群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使長三角產業集群成為世界級的零部件制造商或服務提供商。
(四)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
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中應扮演正確的角色,在產業政策制訂、執行和優化投資環境上做更多的工作。政府行政手段只能推動,而不可代替市場運作。招商引資應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政府應向服務型政府靠攏,而不能再對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進行干預。同時,政府還應提高辦事的透明度。另外,加快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消除各地區的行政壁壘,對提高長三角引進外資水平也很重要。可以借助于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協調機構,通過市場運作,用“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共同拆除行政壁壘,推進整個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只有加強合作,打破行政壁壘,才能加快區域經濟的融合,通過區域資源的互補和共享,加快市場、產業、交通、信息、制度和環境等的一體化步伐,實現長三角地區經濟的互贏和共贏。
[參考文獻]
[1] 宋巨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當代財經,2003,(2).
[2] 王貽志.立足長三角調整上海產業布局[J].上海綜合經濟,2003,(7).
[3] 張為付.世界產業資本轉移與“長三角”制造業的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03,(7).
[4] 伍長南.四大外商投資區利用外資與產業升級研究[J].亞太經濟,2002,(5).
[責任編輯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