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崇尚財富的時代,企業家可能是最難以做到心平氣和的人群,喜歡對他們指手畫腳,慷慨進言的人不僅有員工、合作伙伴、同行、管理部門、經濟學家、媒體,甚至包括老婆、朋友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說話者親疏遠近相去甚遠,意見內容五花入門洋洋大觀,這個時候對企業家的考驗絲毫不亞于來自資本、銷售方面的考驗,因為這可能直接影響著一個企業的發展甚至生存。
而作為財富創造人群,企業家受到超出一般的關注實屬正常。不過麻煩的是,從一個經濟學家到一個不懂幾個經濟名詞的門外漢,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辦公司的理念,許多時候不僅能夠自圓其說,有時還看上去如同真理。更糟糕的是,能夠自圓其說卻針鋒相對的“忠告”如今俯拾皆是,爭吵已成為當下經濟學家“主流工作”,盡管這些意見角度不同,但出發點無疑多數是善良的,其目的就是推動企業的發展。
企業家的困難在于對這些忠告的選擇。言聽計從還是以我為主?不聽會不會錯失良機?聽的話究竟要聽誰的?這些痛苦的問題無不從創業伊始就一直伴隨著一個企業,仿佛一把利劍一直懸掛在上空,處理不好就會隨時落下斬斷企業的發展之脈。
企業想做大,有人說船小才好掉頭;企業做得小,有人說不做成航母無法抗擊風浪。
企業想做多元化,有人說“大而全”死得快;企業只做一個產品,有人說這樣永遠不能成偉大的公司,看GE、海爾怎么做的?
企業欲合資,有人說你丟了民族名牌;企業獨自奮斗,有人說你保守沒有世界眼光。
企業做OEM,有人說你給別人打工遲早要死;企業自創品牌,有人說,你沒有這個“基因”馬上就死。
……
我們曾經盛產一批“輕松”的歷史學家,他們的法寶就是被曲解的歷史唯物主義,工作就是把以前發生的所有事情最終都解釋為相同的一句話:“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多少歷史的偶然和細節就這樣被“事后諸葛亮”的態度抹殺了。事實上,所有總結出來的經驗、“忠告”都有事后諸葛亮的一面,因為無論理論和經驗如何深刻,都無法完全套到一個新的后來者身上,因為這個全新的后來者不僅有自己的個性,更有自己的偶然性,而這些只有身在企業其中的人才能深深體味。他們只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實踐才是他們最大的法寶。
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和企業家最強大的力量是行動本身。無論各界如何試圖施加各自對企業發展的理解,企業家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只有自己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主人,企業的第一座右銘永遠應該是“行勝于言”。
那些理論、經驗和其他角度的建議當然很重要,想塞上耳朵的企業家一定不是優秀企業家,后者必須擁有開放的胸懷和視野。不過我們要提醒的是,一方面要注意“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更重要的是,要永遠記住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行動。
我們的社會最不缺乏的人大概就是旁觀者,最需要的是行動者,企業家應該牢記,自己就是那個行動者。
(編輯 楊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