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嚴羽說:“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掉過來:“發句好難得,結句好尤難得。”俗話說:好的開頭不如好的結尾。我們學寫傳統詩詞,應該十分重視錘煉好結句。好的結句會使全詩大為增色。
如何寫好結句?詩無定法。唐人在這方面探索出多種結句寫法的很好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下面試歸納出八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一、就題收住
圍繞詩題來寫結句。其寫法大致有二:
一是緊扣詩題內涵。如張九齡《望月懷遠》,前六句寫詩人整夜徘徊月下,思念遠方情人而不能自已,體現出“望月懷遠”四字。結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寫的是詩人因竟夕相思而不可晤,就想給對方寄贈點什么;而盈手的月華又無法送到,于是只有期望睡去后能在夢中與之相聚了。
二是題中應有之義前面尚未完全寫到,結句就補充點題。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六句都是在賦寫古原草,沒有寫到送別。而結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就補充點了送別題。
“就題收住”的例子很多。像李白《靜夜思》“低頭思故鄉”,王昌齡《閨怨》“悔教夫婿覓封侯”,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句。
二、深進一層
這與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講到的“收束或放開一步”有些相似。他舉了杜甫的《畫鷹》作例證。詩的前六句寫畫上之鷹,極盡其神態,寫得栩栩如生。結句“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則是直接把畫鷹當作真鷹來寫了。有了這兩句,詩的意義就不僅僅停留在對畫的贊美上,而是將詩人“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寓意更加深遠。
深進一層,可以是順進,也可以是逆進。
順進,又叫遞進。杜甫的《畫鷹》是他的《登岳陽樓》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也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是,齊已的《早梅》“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也是,都是“順進”結法。
逆進,又可稱作逆轉、逆挽。詩意雖然也是深進了一層,但結句所寫的內容與前面有一個反向的轉折。如李商隱《哭劉司戶蕡》,前六句都是圍繞一個“哭”字,抒寫自己對好友劉蕡因貶謫而冤死的悲憤。結句“去年相送地,春雪滿黃陵”,卻由寫死后突轉到寫生前,寫去年兩人在湖南黃陵山相別的情景,用生離時的凄冷進一步表達出死別后的哀思。清人紀昀評說此詩“逆挽作收,結法甚好”。(見《李義山詩集輯評》)又如朱慶馀《宮詞》,前三句寫兩位宮女在寂靜無人、院門緊閉之時,并立于瓊軒之旁,“含情欲說宮中事”。按常理,接下去就應該寫她們互訴些什么,可是結句卻寫道:“鸚鵡前頭不敢言。”這也是逆進結法,使詩意更深進一層:居于皇家深禁中的宮女,雖有怨恨,卻連相互傾訴的自由也沒有,這不就更可悲了么?!
三、以景結情
詩歌離不開寫景抒情。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見《姜齋詩話》)因此,以景結情,也就成為唐人常用的一種手法。它的作用在于制造一種氣氛,使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顯得更加韻味深長。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前三句“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寫軍營宴飲,琵琶樂聲撩撥起征人不盡的邊愁,很明顯,這幾句是在寫情。接下去則是用寫景作結:“高人秋月照長城。”高懸于碧空的秋月,映照出古老雄偉的長城,這莽莽蒼蒼的景象不是使征人的邊愁顯得更加蒼涼悲壯、無際無垠么?又如戴叔倫《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前兩句寫屈原的“怨何深”,以至象沅、湘江水千百年來流之不盡;結句寫眼前所見之景象,使人更覺得屈原幽怨不盡、傷感無限了。這首詩是以景結情的著名例證,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贊譽。清人施補華評道“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峴傭說詩》)明人鐘惺則說:“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便不可測。”(《唐詩歸》)
四、以情結景
崔顥《黃鶴樓》前六句寫了有關黃鶴樓的故實及登樓所見之景物,尾聯則寫由景物而引發出的思鄉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就是以情結景。
又如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前六句都是寫詩人登此樓所見宣城深秋美景。南朝詩人謝脁曾在宣城做過太守,李白現在所見之景物,謝脁肯定也在此眺望過。李白十分推崇謝脁,因此,他也就很自然地由眼前的景物而懷念起謝脁了:“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這也是以情結景。
五、塑造形象
一是形象比喻。如杜甫《旅夜書懷》,結句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作喻,表達自己暮年飄泊不定的苦況和有志難酬的悲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結句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作喻,表達自己堅守清純,“不牽于宦情”,(沈德潛語)光明磊落、潔白無瑕的品格。劉禹錫《望洞庭》,結句以“白銀盤里一青螺”作喻,描寫屹立于洞庭水波之上的君山。這些比喻都十分生動形象,用于結尾,給人難忘的形象。
二是特寫鏡頭。劉禹錫《和樂天〈春詞〉》,前三句寫一少女于大好春光中無法排遣愁思,百無聊賴地“行到中庭數花朵”。結句“蜻蜓飛上玉搔頭”就是一個特寫鏡頭。它十分形象地刻劃出少女沉浸苦悶、凝神佇立的神態,同時借蜻蜓錯把少女當花枝而立于玉搔頭的情景,暗示出少女的美麗姿容。又如張祜《贈內人》,前二句寫宮中歌妓(“內人”)禁閉重門,虛度青春,百無聊賴中凝望白鷺夜宿樹巢的情景。第三句“斜拔玉釵燈影畔”,轉寫她在燈前拔出玉釵。緊接下去也是一個特寫鏡頭:“剔開紅焰救飛娥。”詩人通過女主人公這一動作形象,極其細膩地刻畫出她同情微物、心地善良并因娥及己、自我哀憐的內心世界。
六、以反襯作結
以反襯作結,就是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所說的:“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結句不寫自己“憶山東兄弟”,卻反說山東兄弟九日登高時會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想念到自己;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結句不說自己思念家人,卻反說家人在冬至深夜“還應說著遠行人”,都婉轉地表現出他們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牧《贈別》(其一),結句不直接寫少女的美麗,卻說居住在“十里揚州路”上的女子們“卷上珠簾總不如”,反襯出少女艷壓群芳,美麗無比。這些都是不寫本面寫對面、旁面的名句。
七、以議論作結
唐詩中也有許多是以議論來結束全詩的。不過唐人的議論多以用典或形象出現,顯得含蓄蘊藉,不像宋人那樣直白裸露,缺少詩味。有名的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前六句寫了梓州的風光景物和民情政事,結句“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則通過前人治蜀的典故發出議論,勉勵李使君不要坐享前人治蜀的成果,而要翻新教化,盡力政事,有所作為。又如李白《送友人入蜀》,前六句寫了入蜀沿途可能見到的山川景物,結句“升平應已定,不必問君平”,也是在通過用典來發議論,告誡自己的朋友:個人在官場上的升黜進退,早已被當權者確定,不必再抱什么希望,去找像西漢君平那樣善卜的人占卜自己的前程了。還有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章碣《焚書坑》“劉項原來不讀書”等等,都是以議論作結。辭婉意深,韻味雋永,絲毫不使人感到枯燥無味。
八、以問句作結
用問句作結的有疑問句,也有設問和反問句。它們的作用是提請讀者注意和思考,從而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增強詩的感染力。
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以反問句作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若個書生萬戶侯”,則是用設問句作結。
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和陳玉蘭《寄夫》“寒到君邊衣到無”,都是用疑問句作結。一是新婚之夜問夫,一是為守邊丈夫寄送寒衣,因而都問得十分親切、溫存。
有人曾說:“詩不難于結而難于神。”不論采用哪種結法,最重要的是要結得有神。何謂“有神”?我認為標準有兩條:一是讓人驚嘆不已,二是讓人回味無窮。我們要認真借鑒唐詩結法,不斷創新,將每一首詩的結句錘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