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下旨重金購買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結果得到了不少王羲之的墨寶,可是,傳說中最精彩的《蘭亭集序》卻沒有購得。
經過多方打聽,唐太宗知道王羲之本人對《蘭亭集序》也極為珍視,將其作為傳家寶已傳到他的第七代孫僧人智永手里。智永圓寂后,把《蘭亭集序》交給了弟子辯才保存。
為了這件事,唐太宗三次把辯才召到長安,出重賞要他把《蘭亭集序》貢獻出來。辯才一直推說在戰亂中早已丟失了。唐太宗無奈,只好讓辯才回到他主持的越州(今紹興)永欽寺。一天,永欽寺中來了位窮書生,他沿著廟里的長廊觀看壁畫。
辯才見這書生觀畫已到了入神的地步,便上前問道:“先生是哪里人?到此作何事?”
書生說:“我乃一介落魄書生,從長安帶了些蠶種來此地賣,順便到寺里來看看。”
辯才見這位書生雖衣衫破舊,但話語謙和,舉手投足均氣質不凡,加上交談得十分投機,就請他到禪房里入坐論道。兩人一起談論詩文歷史,又一同下棋彈琴。辯才遇到知音,心里很高興,就留書生在寺院住下。
過了些時日,辯才自釀的酒開缸了,他請書生來品嘗。酒酣時,兩人高興得分韻賦詩。辯才摸了一個“來”字韻,吟道:
初釀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云同落寂,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眇,風長旋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書生聽辯才把自己比作疾風中飛過的悲鳴的大雁,感到慰藉。他摸到一個“招”字韻詩,也吟詩道:
邂逅疑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
誰憐失伴雁,長苦業風飄。
辯才聽到書生剖明心跡,說兩人雖然天各一方,但很快成了舊交老友。像酒中渣滓倒掉又從杯中浮起,他那不安定的心像是平靜下來了。他也是離群的孤雁,常常遭受著疾風的吹打。
通過詠詩剖心跡,兩人的心靈完全溝通了。辯才欣喜異常,相見恨晚。臨到分別時,辯才要書生以后經常來。
從此,書生常到寺里來,同辯才飲酒作樂,談論詩文。有一次,談起了書法,書生說:“我學過二王的仙跡,隨身帶了幾幅他們的墨寶。”
辯才說:“快取出來,讓我欣賞一下。”
書生解囊,取出了幾幅二王的墨寶。
辯才仔細看過,說:“這雖是真墨跡,可不是他寫得最好的!”
書生說:“我知道有幀《蘭亭集序》堪稱神品,但我今生怕是無緣得見了。”接著,他長吁短嘆。
辯才說:“我這里有幀《蘭亭集序》,可一飽眼福。”
書生笑了笑,說:“經過這么多年的戰亂,《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失落。你是在安慰我吧!即使有,也是贗品。”
“不。”辯才加重語氣說,“我師父乃二王嫡親后人,這幀傳家寶是他臨終時親手交給我的。明天,你沐浴焚香前來一觀。”
第二天,書生沐浴而來。辯才從一個密封的匣子內取出了珍貴的《蘭亭集序》。
書生看了看,故意挑毛病說是假的,辯才為此還爭論了一番。他見說服不了書生,就讓書生把《蘭亭集序》和二王其他的墨跡仔細對照。
不久,辯才有事出門,書生一個人潛入他的書房中,把《蘭亭集序》拿走了。他到了越州衙門,立即把辯才召來說明此事,并從懷里掏出圣旨當即開讀。
辯才聽后才知道,這個書生是御史蕭翼裝扮的,奉唐太宗的旨意來計取《蘭亭集序》。
辯才想到蕭翼剖明心跡詠詩目的在于騙帖,追悔莫及,無奈圣上旨意無可違抗。
唐太宗得到了《蘭亭集序》,特別高興,重賞了蕭翼和辯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