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因公還是因私、愿意不愿意,我都不得不一次次檢點行囊,手里攥上一張車票而開始我的旅行——異地異域有會議、有朋友、有酒在等著我。
車窗外一閃而過的是一座陌生的城市、村莊、原野、大漠、森林和一個個或喧鬧或冷清的站臺。車窗內是來自天南海北的人,他們或好友相聚把盞暢飲,或小夫妻相依相偎喁喁而語,或曲肱而枕靜靜捧讀一本大書。我和他們的旅程就是在這車輪滾滾中縮短又縮短,直到抵達終點。
我多半的旅程都是出發時隨手夾進行囊里的幾本書伴隨我度過的,單位的同事戲稱我這種旅程是“思想的旅程”。我很自得,不是嗎?你想一想就能知道,在忽明忽暗的車廂里,在南腔北調的嘈雜中讓出一個位置,讀錢鐘書,讀張愛玲,讀宗白華,不管是談文學、美學、人生,還是談音樂、園林、建筑,那篇篇精彩、字字珠璣的文章不由你不幸福得暈眩。“你可以不必做詩,但你心中不可沒有詩意、詩境”(大意如此)。讀著這樣的句子,我相信即使你是個沒有多少趣味的人,此時也會豐沛起來。也有一路旅行讀不了幾頁書的情況,那是因了冥想和對往事的追憶。
在旅途中,遙想與思索與在斗室茶香中的遙想是不同的,動與不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車窗外閃過的一大片一大片原野、一座座山、一條條河流,都像是被攝影師攫取的畫面,她給予你的感覺是片斷的連續。而這些和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的相似,由生到死,從懵懂到豁達,再由豁達到懵懂,在狀態轉換中生命的輪子不停地轉。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邂逅了許多,也取舍了許多,也就在這取舍的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在旅途中你常常會對終極意義一類的問題產生動搖。你會在意現在的每一刻,因為,你知道把握好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旅途讀書,很有一種穿行社會問蒼生的感覺。它可以讓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讓你把書中的哲理拿出來放到鐵軌上顛簸了來理解,那是與我在書房里整日面對一成不變的窗外世界絕對不一樣的理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這道理是我在旅途的顛簸中理解了的,并立馬拿出來檢點自己,看看我這和大多數人一樣經常做發財夢的人,面對誘惑時是否有不義之舉。
其實,旅途也是一種生命的倒計時,你知道你的終點站在哪里,也知道你到達的時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但人生的終點站卻是不知的。你的生命可能是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可能更長,也可能更短,冥冥之中似有什么東西在操縱你,這就使你感覺多了一種神秘,多了一分希望。我這樣說不是說人生混沌的好,而是我覺得人生有了長短,也就有了恐懼,雖然有些人可能還有很長的路程,但他很有可能就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撥自己的算盤了,算得失、算恩怨,鬧不好會算出滿腹的牢騷。還有可能就是會及時行樂了。上次,就是外國預言家預言世界末日的那個年份,不就是有對此篤信之人把銀行的存款取出來,胡吃海塞怕再沒有機會享受了嗎。我很欽佩那個叫陸幼青的人,他能在生命行將戛然而止的那一段時間里坦然地面對,并在世人和媒體的注目中把結尾弄得那么漂亮。如果換做我恐怕是做不來的。
旅途中你也會遭遇一些故事,這故事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這啟示是你平時不曾悟得的。譬如我去年應邀去省城領一個獎項,在火車上坐在我對面上鋪和中鋪的是一對父女,一副拘謹的樣子。當時正是學生假期,我想或許是旅游的吧。四十幾個小時的旅途過了大半了,我們竟然沒有說過一句話,后來還是我看累了放在鋪上的書吸引了那個女孩子,她才先開了口。攀談之后才知道,那個女中學生是利用假期陪父親去省城看病的。頒獎會只用了一天就結束了,正當我打點行裝準備去我向往已久的景點看日出的時候,在街頭我又巧遇了這對父女。他們已在離省醫院較近的一家小旅館住下了,昨天女孩去醫院陪父親拍了片正等待結果。聽說我要去看日出,那位父親懇求我帶上他的女兒一起去,并一再說孩子出來一趟不容易,應該讓她見見世面。第二天當我帶著一臉興奮的女孩看完日出回來時,女孩的父親說啥要請我吃一頓飯,當我問起那位父親把女兒交給一個陌生人是否擔心時,那位父親一疊聲地說,不擔心,不擔心,看你看書的樣子就不像壞人,再說了現在還是好人多。我不知我看書時是個什么樣子,也很為那位父親從看書的樣子來判斷一個人感到可笑,但我想讀書這種行為的確讓人覺得踏實,再有就是人們對真善美心存一種永恒的追求與信念吧!
在旅途上,人是最怕寂寞的,所以,旅人都想把寂寞消遣掉,或從中研磨出一點慰藉或趣味來,讀書不失為一種上好的選擇。何況,通過讀書,你還可以結交新的朋友,經歷一些在家中無法經歷的事情,這些人這些事可能是你一生惟一的一次心理體驗。書讀得多了,有時想想,很多玄妙的道理并不如一次經歷更重要,更容易被接受,太繁瑣的詮釋原本比沒有更糟。
如果你有機會出差、旅游,我勸你帶上一本書吧。旅途讀書的況味只有經歷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