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鎮海區紀委在探索農村“廉潔工程”建設過程中,創出一項“新發明”,由區紀委對各個村的村官防腐工作進行評定,得出一個指數,每年對外公布一次。“廉情指數”分為ABC三級,評為A級沒有獎勵,但評到C級,鎮和街道一級的干部就要找村干部談話。在下個年度的工作中,鎮和街道的干部們還要重點跟蹤這些C級村,督促整改。對村官們來說,“廉情指數”直接與目標管理考核相掛鉤。據了解,對農村的懲防體系建設進行量化評估,這種做法在國內都算是個創舉。
這個“廉情指數”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呢?區紀委將村里的工作細化成了18個項目,共58個環節,由鎮(街道)一級的干部牽頭,聯系相關部門對每個村的各個項目進行打分。打多少分,就看每個工作環節做得好不好了。最后,工作被量化成百分制進行考核。去年該區有6個村被評為C級,主要“毛病”是出在財務工作的程序不到位。
筆者以為,“廉情指數”可以作為一項預防腐敗工作的措施,在基層嘗試推行。
對于農民而言,省級、市級,甚至是縣級干部是否清廉,他們并不關心,因為一來距離他們太遠,二來即使這些干部不夠清廉,也沒有直接侵害到農民的利益。農民最為關心的,是鄉、村兩級干部是否清廉。這些干部的行為與農民的利益直接相關。農民對村級財務、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以及村里的公共事務最為關注。事實證明,土地征用和拆遷補償領域,也是鄉村干部腐敗的“高發區”。
“廉情指數”,將村級工作的規范性與分數直接掛鉤,如果工作規范,得分就高,如果工作不規范,得分就低。可以想見,工作規范性與腐敗發生概率存在著相關性。一般而言,當“廉情指數”得分較低的時候,不一定說明村里一定存在腐敗,但說明村里的工作不規范,預防腐敗工作做得不夠,發生腐敗的概率較大。
而且,“廉情指數”公開發布,可以使全體農民了解本村干部的總體 “廉情”,尤其是那些評為C級村的農民,就會加強對村干部的監督,規范辦事程序,減少發生腐敗的可能。
國際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每年都公布一次世界各國腐敗指數排名,這次,鎮海區又創出了“廉情指數”。我們是否可以借鑒這些有益的做法,參考其評價體系,分地區評估“廉情指數”,旨在對各地的干部進行預警?這樣的探索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