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一種生活
過了四十歲,人生好像一股奔騰的水,突然流動得緩慢起來,并悠然化作一個深潭,少了喧囂,少了波瀾,變得安靜起來。人也懶懶的,只想息交絕游,安居家中,翻幾冊閑書,過一種平靜的日子。
秋日無事,夜間沏一壺濃茶,不想人間事,聽著窗外的蟲鳴,凈手捧讀明代蓮池大師著述的《緇門崇行錄》,常常為書中歷代高僧們的事跡所感動。
“梁道超,從靈基寺旻法師學,獨處一房,屏絕賓侶,塵埃滿屋,蟋蟀鳴壁。中書郎張率謂曰:‘蟲聲聒耳,塵多埋膝,安能對此而無忤也?’答曰:‘時聞此聲,足代蕭管;塵隨風來,我未暇掃,致忤名客,為愧多矣!’率大嘆服?!?/p>
今人終日營營,忙碌如蟻,南朝梁朝揚都靈基寺道超法師所過的那種蟲鳴塵積的日子,怕是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吧。
“唐通惠,三十出家,入太白不賚糧,取給草果,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起禪思。經于五年,因以打木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著麻鞋至二十載,布衲重縫,冬夏不易焉?!?/p>
目下之人,誰還像唐朝通慧法師這樣傻,為了一心向道,而不蓄衣糧。相反,是攢錢積物,蓄之唯恐不多,有千思萬,有萬思億,已成億萬富翁,還思成百億、千億富翁,真是人心不足,欲壑難填。近日到中原一著名寺院去游覽,見當今方丈為自己所造的墓塔上,不惟雕刻有手機、電腦,還雕刻有小轎車,不覺啞然失笑。嘻,如此多欲之僧人,古今少見。
“唐大梅常禪師,得馬大師即心即佛之旨,隱深山中,人無知者。鹽官以書招之,辭不赴,附以偈云:‘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唐朝大梅山法常禪師為陶彭澤轉世嗎?其高行懿德,和五柳先生何其相似耶??盀槲逸呇龇丁?/p>
忽然想起一件舊事。幾年前,我曾在南院門古舊書店購買到日本人中野孝次著述的《清貧思想》一書,書中記述的日本古代一些僧人的言行故事,堪與上述故事媲美。該書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倍鴷兴U述的清貧思想,也發人遐思。諸如:拋棄繁華,遠離物質享受,追求簡樸生活;以貪婪為恥,厭惡通過貪婪而斂財致富;尊重心靈的內在規律,不壓抑自然的感情;追求風雅,即內心充實與人格完善;熱愛自然,強調與自然的和諧感應,等等。書中所記述的人物,也為我所喜愛,如本阿彌光悅、妙秀、鴨長明、良寬、蕪村、吉田兼好、芭蕉、西行、寂室等。其中,十四世紀的禪僧寂室,尤為我所喜歡,寂室一生漂泊,云游四方,晚年隱居
景色秀麗的水源寺,傾心修行。他一生寫過許多詩,其中最著名的為下面兩首。
其一
不求名利不憂貧,
隱處山深遠俗塵。
歲晚天寒誰是友,
梅花帶月一枝新。
其二
風攪飛泉送冷聲,
前峰月上竹窗明。
老來殊覺心中好,
死在巖根骨也清。
其泠然獨立,一清至骨的禪佛境界,當為我們那位多欲而巧飾墓塔的方丈所汗顏。
大約是一九九九年的冬天吧,我參加報社組織的一次采訪活動,一日下午,來到了南五臺山中的圣壽寺,我從一位老和尚的手中,有幸得到了這本《緇門崇行錄》。書為黃皮,正面印著三行字,即書名和著者,還有“免費贈送”四個字。背面只印著一個法輪。內無插圖,樸素至極。那日的情形,至今猶記之。當時是個晴天,但林中背陰處尚有積雪,一堆一堆的,晶瑩慘白,生出幽幽的冷光;山風震動著林木,發出呼呼的響聲??萑~滿徑,踩上去如踩在錦毯上,綿軟而有彈性,發出一種好聽的沙沙聲。愈顯出深山的寂靜。圣壽寺就蹲踞在山坳里,前臨一條清溪,溪水汩汩長流;門口有兩棵幾圍粗的古槐。除了幾間殘破的大殿,幾間小廊房外,就是一座隋塔,還有近代高僧印光法師的舍利塔。塔上,荒草離離,隨風搖曳。冬日殘陽如水,悄無聲息地覆沒了塔身,塔影便長長地拖在地上,孤伶而清冷。
我是在廊房里見到那位老僧人的。其時,我正在舍利塔旁瞻仰,似乎覺得有目光隱隱地落在我的背上,一回頭,就見那位僧人寂然地坐在廊房門里,舊衣舊服,清癯而安詳。我趨步過去,向他問好。老僧人很和善,也很健談,很快便和我談了起來。見我是一個向佛之人,他便慷然贈送了我幾本書,其中就有這本《緇門崇行錄》。當即翻閱了幾頁,覺得一股清素之氣頓然盈胸。
圣壽寺附近有下寶泉,水流石上,清泠如練,為清朝長安名士柏灃西先生隱居讀書處。柏先生食則一簞,飲則一瓢,嗽石枕流,不慕名利,不羨榮華,唯以讀書為樂,多年過一種清貧自守的淡泊日子,思之令人欽敬。斯人逝矣,但其遺風卻如山中明月,林間清風,永遠長存。
夕陽落山,山中立即變得昏暗起來。山風似乎又急了許多,林中枯葉颯颯,似無數隱者在淺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