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北京市市長王岐山被一個記者問道:“市長,您怎么看北京市民的‘觀賽素質’?”市長想了會兒,低聲說:“我們的觀眾把所有的比賽都當成足球比賽了。”在中國,這樣“瘋狂”的體育迷確實不在少數,而違背賽場禮儀和章法的熱情,只能讓人煩心不已。在另一次即興演講中,王歧山市長更是坦言:2008年奧運會,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參差不齊的市民素質,擔心北京觀眾在“奏他國國歌時能不能起立”、“能不能為沒有贏得金牌的選手鼓掌”等。
很多專家認為,一些市民觀賽素質的低下,主要緣于對相關禮儀知之甚少。奧運百年歷程中,我們真正參與不過二十余年。奧運百年積淀下的豐富傳統、文明禮儀和賽場文化,其中的許多內容對我國觀眾來說,還很陌生。如果我們多一些了解,與其距離肯定會縮短許多。
網球
網球比賽規定:不要帶不允許進場的物品去看球,如大件行李、玻璃瓶、易拉罐飲料、電腦、收音機等電子設備;比賽開始后,觀眾在球員交換場地時才能出入場;如果遲到,沒有按時入場,只有在球員換邊時才可入場,即在3、5、7等單數局或一盤結束后,觀眾才能在引導員的幫助下盡快入座;去洗手間或者買水等活動最好在選手進行90秒鐘休息時,而且應在一個球成為死球時再回到座位上:不能隨便拍照,照相機不得用閃光燈;要保持現場安靜,不得在比賽期間使用手機,要將手機關掉或調成振動狀態;不能隨意走動;只要從別人的球場后面通過,都應是在一球已成為死球之后;在一局結束后,方可將球員打飛的球歸還場地;在一局沒有結束前不能鼓掌。
在去年5月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上,西班牙選手納達爾與法國選手格羅斯讓的比賽中出現了這樣一幕:納達爾在第一盤6比4取得勝利后,在第二盤第一局再度拿下破發點時,現場的法國觀眾把沮喪情緒傾瀉而出.有的站起來大聲指責當值主裁,有的發出尖厲的噓聲,還有的當場做出粗俗的手勢。
因現場的嘈雜聲,納達爾在發球局一直不能集中精力發球,主裁不得已通過麥克風要求現場觀眾保持安靜,但依然毫無效果,最終比賽不得不中斷9分鐘之久。更讓人吃驚和遺憾的是,納達爾就是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競技狀態很快下滑而輸掉了第二盤。而此時,法國觀眾卻又爆發出了響徹賽場的巨大歡呼聲。
臺球
臺球的禮儀與風度是斯諾克運動的重要魅力所在,不僅對運動員有嚴格詳細的禮儀風度規定,對在場觀眾也有要求。如:球手打球時不能大聲喧嘩或發出干擾的聲音;進入比賽場前關閉手機和尋呼機;在球手思考或正在擊球時不要喝彩、鼓掌等。
2005年斯諾克中國公開賽吸引了眾多的球迷到場觀看,但是中國觀眾對臺球觀賽禮儀的極度缺乏,讓選手和裁判都印象“深刻”。比賽中,觀眾的手機鈴聲、腳步聲、閃光燈不斷,甚至有嬰兒的哭聲。在比賽中,裁判甚至不得不兩次舉手示意觀眾不許照相和發出聲響。
去年世界斯諾克排名第八的吉米·懷特在此次比賽后就曾抱怨擊球時攝影師或觀眾對他的眼睛不停拍照,使他看不清球路,因而沒能充分發揮水平。2006年斯諾克中國賽又發生了三次“驅趕事件”,其中就包括一名攝影記者。曾有媒體感言,“一場比賽的不良行為就像癌癥,會最終毀壞整個比賽”,一流賽事的創建離不開一流的觀眾,這種和諧共建需要大家持久的努力。
乒乓球
乒乓球項目最忌諱的當屬閃光燈。乒乓球的球速非常快,要求運動員全身心投入,但有的觀眾喜歡拍照,就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光會刺到運動員的眼睛,也就是在這千分之一秒的時間,球可能已從運動員身邊漏過去了。
2004年年底,在北京舉辦的一次世界級乒乓球巡回賽上,就是因為觀眾在選手比賽時隨意使用照相機,閃光燈正好在運動員揮拍的瞬間閃光,從而嚴重影響了運動員的正常比賽。那名受到影響的外國運動員立即不滿,把拍子摔在了案子上。
此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中精神處于高度集中狀態,特別是在接發球時,不但要判斷對手來球的方向還要考慮回球的路線,要靠聽擊球的聲音來判斷球速。所以在球還未落地時,觀眾一定不要出聲,加油助威的方式若不合時宜反而會影響參賽運動員的心情和注意力。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女雙決賽劉偉/喬云萍對陣鄧亞萍/喬紅,輪到鄧亞萍發球,喬云萍正準備接發球,看臺上有個喬云萍的山東老鄉突然用家鄉話大喊一聲“喬云萍!加油!”結果在這“熱情”的鄉音中,球漏了。也許今天,喬云萍還在找這位山東人呢!
足球
孕育著天下第一運動的足球綠蔭場,是球迷狂野情感最大的釋放口,但情緒宣泄時看球的基本規則還是應該記住的:在球賽的進行過程中不要亂吹哨子或模仿裁判員的判罰哨音;不要掏出反光鏡,晃場上運動員的眼睛,影響比賽正常進行;不可圍攻裁判員,若對比賽裁決有疑問,應通過合法途徑反映;賽后,未經許可不能;中入場內,向獲勝的運動員索要簽名、要求合影。若喜愛的球隊輸掉了比賽,應理智對待,別對教練員喊“下課”,別侮辱運動員。自己喜愛的球隊失利時,不可將情緒轉嫁給隊員,甚至遷怒客隊隊員以及裁判,做出過激行為。
同時,做一個理智的球迷更要杜絕此類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在看臺上點燃明火;向場內或座位上亂扔飲料瓶子、報紙、飯盒和食物包裝袋等垃圾;將帶來的報紙撕成小碎片.向空中拋撒;因為憤怒,破壞場地的設施等。
足球開賽前依次演奏比賽雙方國家的國歌已經成為慣例。在這一刻,要約束好自己.不管是演奏本國國歌,還是演奏對手國歌,都應該表現出敬意,這才能體現球迷的高素質和對對手的尊重。升別國國旗時,不能起哄或發出“噓”聲,尤其禁止焚燒對方國旗。
在2004年的歐錦賽上,英格蘭隊與克羅地亞隊比賽開始前,兩隊球迷都在對方唱國歌時噓聲大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葡萄牙隊與西班牙隊比賽前,西班牙隊球迷在現場演奏葡萄牙國歌時發出了噓聲。歐足聯針對這種對另一個國家不尊重的行為采取了相應的懲罰舉動。他們宣布,如果某國的球迷在演奏對方國歌時出現不文明舉動,歐足聯將重罰該國國足。
當代足球比賽中,各國球迷的表現越來越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甚至演繹成一種球迷文化。為此專家特別建議:看球時應著裝整齊,盡量穿著與球隊顏色一致的服裝;觀眾加油吶喊聲應協調一致,在球隊進攻、進球或有精彩表現時,應盡量給予配合,盡情歡呼;觀眾可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手勢應保持文明、整齊劃一,做人浪等動作時要掌握節拍;觀眾的加油聲要盡量與鼓聲配合;遇有貴賓出席比賽時,在退場前應先停留在座位上,等貴賓先退場并報以禮貌的掌聲。
2002年日韓世界杯時,韓國“紅魔”的表演堪稱球迷文化的經典。當時整個漢城都被紅色的海洋淹沒,人們穿著紅色的T恤,如潮水一般歡呼,喊著同樣的口號“大韓民國”,唱著同一首歌《必勝,韓國》。“紅魔”如潮水一般在賽場和城市的街道上涌動,幾十萬人的集體行動,卻沒有發生任何足球比賽最常出現的球迷混亂事件。這成為世界足球觀賽史上最濃艷神奇的一幕。
很多人都記得在韓國和西班牙爭奪四強的那場比賽開始之后,整個漢城都安靜得像是睡著了一樣。可是到了罰點球時,韓國隊每罰進一個球,人們都能立刻聽見全城整齊而發自肺腑的歡呼聲。
有記者曾經記錄下當時的場景:“一個球迷抱著自己的小女兒在現場看球,韓國隊進一個,他就親一下她,似乎乞求女兒帶給韓國隊好運。當第四名西班牙隊員華金的點球被撲出時,韓國球迷歡呼的聲音頓時提高幾個分貝,但等到洪明甫罰球時大家不自覺地屏住了呼吸。30秒過后,漢城沸騰了。先是播音員聲嘶力竭地在喊,很快街上就有人響應,尖叫、呼喊、鞭炮、鳴笛等嘈雜的聲音把所有的街道都變成了鬧市。”
田徑
田徑是大賽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看田徑比賽,最重要的是在了解比賽規則上學會怎樣為運動員鼓掌加油。在比賽中,不僅需要為運動員鼓掌、歡呼、叫好,更要學會配合運動員的步點適時進行有節奏地助威,而具體到各種項目,節奏又是不一樣的。比如在跳高比賽中,運動員起跳之前,觀眾的掌聲會調動運動員的積極性,使運動員在比賽中達到更高點。但在起跑的那一刻,鼓掌和喝彩就會影響到運動員的起跑,這時應該保持安靜,避免給運動員帶來外界干擾。
短跑及接力項目是歷屆奧運會上人氣最高的比賽。拿短跑項目來說,當裁判發出“各就各位”口令的前后幾秒,賽場會突然變得鴉雀無聲,這時觀眾就不應該再鼓掌吶喊,以免使場上運動員受干擾而分神。在一些長距離項目中,一些實力不濟的運動員會被前面的選手遠遠地拋在后面,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曾放棄而是咬牙堅持到終點。在這種情況下,觀眾應該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些運動員。
有趣的是,鼓掌也會帶來額外的收獲在第三屆奧運會的400米決賽上,當美國選手馬克西·朗以40秒4的成績首先到達終點時,一陣來自法國觀眾海潮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響徹賽場,這讓他覺得莫名其妙。為什么法國觀眾要對這個美國人的勝利表示祝賀?原來他身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藍白相間的條紋背心,這與巴黎賽馬俱樂部的標志一模一樣。再加上法國隊在田徑比賽中還沒有拿到一項冠軍,焦躁的觀眾誤以為他是法國選手,以為他為法國爭了光而拼命歡呼。在此之后,為了讓觀眾能區別各國運動員,從1908年的第四屆奧運會開始,各國運動員才統一穿著自己國家隊的隊服出現在奧林匹克運動場上。
殘奧會也是奧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觀看殘疾人田徑比賽,必須要對殘疾人田徑賽事的競賽規則和項目的具體分級有一定的常識,尤其是盲人比賽時,更要注意這一點。例如全盲級100米和200米比賽每位運動員都有一個引跑員陪同參賽,通過不加力的牽引或者聲音提示引跑全程。觀眾在為他們加油時一定要聽清楚裁判的指示,當裁判鳴笛之后才能為運動員鼓掌,不然他們無法聽清指引他們的聲音,比賽就沒法進行了。
另外,在體操、射箭、舉重、花樣滑冰、跳水等項目上,運動員的發揮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任何的鼓掌、吶喊都會對運動員造成干擾,分散其注意力,嚴重的還會造成運動員動作失誤、失敗,影響到比賽的結果。因此在這些項目上,切忌在運動員比賽的過程中加油助威。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