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選擇園地。根據楊梅喜溫耐寒、喜陰耐濕和喜微酸性土壤的特性,以選擇北坡紅壤丘陵地建園為好。如果在光照及太陽輻射較強的平地建園,則最好間種樹體高大的喬木,以遮陽增濕。凡是蕨類生長繁茂的地塊,也是楊梅最適宜種植的地方,毛竹、松杉、杜鵑、麻櫟、橡子生長良好的地方,也非常適宜種植楊梅。
2.精選苗木,配好授粉樹。要選擇品種純正、長勢良好、根系發達健壯的一年生嫁接苗,不能用生長纖弱、根系差的劣質苗。由于楊梅是雌雄異株,所以建園時要配置1%的雄株作為授粉樹。
3.修根、深植、壓實、遮陰。這是提高楊梅栽植成活率的四個關鍵措施。修根:適當修理根系,并在根部蘸上少量的鈣鎂磷肥,磷肥能促進菌根活躍,增強根系的固氮能力,有利于楊梅樹的生長。深植:就是將苗木主干和主枝下端都埋入土中,只讓有葉的枝梢留在土面上。深植可以大大提高苗木成活率。壓實:就是栽植時要將肥土塞滿根隙并敲實,使苗根與泥土密接,以利苗木成活。遮陰:初栽的楊梅幼樹根系不發達,很怕烈日暴曬,而且容易被曬死,因此,除進行深植外,在栽植當年的7-9月份高溫烈日期間,還要用石塊或樹枝進行遮陰,至10月份氣溫下降后,除去遮陰物。
4.重鉀肥、少氮磷肥、增施石灰。楊梅對氮、磷需要量少,對鉀需要量大,加之楊梅根部有菌共生,能夠固氮,可為樹體提供氮素。因此,一般情況下可以不施氮肥,磷素是在幼樹時需要,成年樹需要量很少,也可以不施用,而且所施的有機肥中含有的氮素和磷素已經能夠滿足楊梅生長發育的需要。鉀肥以硫酸鉀為主,也可以用草木灰代替,但不能施用氯化鉀。施肥的關鍵時期是在采果后和春節前各施1次,采果后施肥以在7月上旬前施用為好,春節前在11月中旬以后至春節前施下,均以硫酸鉀(或草木灰)和有機肥為主。增施石灰,既能調節土壤酸堿度,又能為樹體補充鈣素,促進根系生長,提高菌根的固氮活性,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以年施石灰50公斤左右方宜。
5.控春、秋梢,促夏梢。楊梅主要以夏梢為結果母枝,因此,要注意控制春梢和秋梢,促發夏梢,以促進豐產穩產。春秋梢應盡量抹去,也可用噴施多效唑的方式控梢,當新梢長至1-3厘米時噴施15%多效唑250-300倍液,隔10-20天再噴1次,直至停梢為止。若夏梢萌生過多,應適當疏去一些瘦弱枝、密集枝和直立的旺長枝。對于樹勢強健、夏梢旺長的樹,于夏梢長5-7厘米時,噴15%多效唑250-300倍液1次,以抑制夏梢伸長,促使其粗壯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