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棗是利用地瓜(又稱紅薯)加工制成的一種美味保健食品。它甜軟韌香,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其加工方法如下:
1.選料選取經過一段時間儲存、淀粉轉糖后的細長地瓜為原料,并要求無蟲害、無病斑。
2.熟化就是把地瓜煮熟。最好用大鍋煮,煮時把大、中、小不同規格的地瓜分開煮,不要煮得過分爛熟。煮時不蓋鍋蓋,最好用一塊無毒新塑料薄膜蓋起來,圍鍋緣用繩扎緊。煮熟后待不燙手時即可趁熱剝皮。
3.切片已剝皮的熟地瓜冷透后可用刀切成寬4厘米、長8厘米的薄片。
4.曬制將切片后的地瓜置于通風處曬干,也可以放到房上曬,但應注意防塵(最好在無風無灰塵的晴天晾曬)。也可以用烘干機烘。待八成干、手折彎而不斷時,就可以收藏了。注意不可曬至十成干,十成干的地瓜薄片不能泌出白粉。
5.封存上粉將八成干的地瓜薄片放入缸中,用一木蓋蓋住缸口(不必密封),放置于通風陰涼處,待缸內地瓜薄片長出一層白粉時,地瓜棗就制成了。制成后的地瓜棗,用精制無毒塑料袋包裝即可出售,因其上布滿一層白粉霜,看似柿餅,吃如軟棗,十分好銷。(湖南 姚瑤)
漁村辦旅游創收有新法
天津市塘沽區驢駒河村距塘沽只有10公里,該村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海灘上發展旅游業,收入比捕魚收入多得多,從而海灘旅游業已取代捕魚業成為該村創收的主要產業。
驢駒河村是一個僅有1200人口的小漁村,自古以來,這里的村民都是靠在海灘下地網捕魚謀生。近幾年來,農民們發現來海灘游玩的游客們總是先下海拾貝采蚶,再去海濱浴場。于是,村民們紛紛動起了腦筋,為何不利用本村毗鄰海濱浴場、擁有24公里長的海灘地域優勢做點文章呢?于是,他們開發了“趕海拾貝”的旅游項目。大海退潮時,漁民就用三輪車將游客送到海灘上去趕海。游客可赤腳拎簍與家人一道挖蛤拾貝、捕魚捉蝦。晚上游客還可以與漁民共進晚餐,或者在室內溫泉戲水玩耍。該旅游項目一推出,就受到游客們的追捧,驢駒河村接待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到了旅游季節,這個村每天的旅游收入達到3萬元,是以前捕魚收入的兩倍多。(天津 劉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