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蝸牛是人間美食,古今中外都受到人們的青睞。全世界已知蝸牛種類約2.5萬種,我國常見的有47種,其中具有食用價值的蝸牛有8種。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的蝸牛有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蓋罩蝸牛、褐云瑪瑙螺和白玉蝸牛5種。人們常說的法蘭西烙蝸牛、紅燴蝸牛、烤蝸牛等等,都是世界珍饈美饌。
蝸牛在我國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遭受了3年自然災害,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區的人們常捕捉野生褐云瑪瑙螺烹炒來吃,以補充肉類食品的缺乏。從60年代開始,我國臺灣省臺南夜市就出現了炒蝸牛小吃攤。時下,臺灣夜市上的蝸牛小吃攤已發展到1000多個,一個晚上能賣掉10噸蝸牛,炒一份需要35--40新臺幣,現在臺灣每年平均要吃掉3000噸蝸牛,鍋牛已成為臺灣的大眾食品之一。我國廣東、海南等省于1969年即開始組織冷凍蝸牛肉出口。據法國外貿中心統計,1975年-1977年,廣東省出口法國冷凍蝸牛肉560噸,以后也陸續出口少量冷凍蝸牛肉。
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我國蝸牛養殖業的崛起,全國各地一些大中城市的著名賓館、飯店、酒樓也直接向蝸牛養殖場、“蝸農”采購鮮活蝸牛和向食品加工廠購買罐裝蝸牛,烹制蝸牛菜肴,如烙蝸牛、紅燴蝸牛、蠔油蝸牛等,這些蝸牛菜肴推出后,深受中外賓館的贊賞。為滿足市場需求,上海梅林罐頭廠、福建漳州罐頭廠、海南金雞嶺罐頭廠、廣西靈山罐頭二廠、鎮江罐頭廠、鄭州罐頭廠試制蝸牛罐頭,其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其中海南金雞嶺罐頭廠生產的“亞力”牌清水蝸牛罐頭不僅批量供應上海市場,還出口到了意大利。從20世紀90年代起,為我國食用蝸牛擴張高峰期,人們對吃蝸牛的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從來沒有吃過蝸牛或見到蝸牛而心怵犯嫌,到視蝸牛為餐桌上難得的美味佳肴、高級營養食品。同時,蝸牛開始進入農貿市場,進行批發、零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年要吃掉2萬噸蝸牛。進入21世紀后,蝸牛憑借它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口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鮮活蝸牛、冷凍蝸牛肉已進入現代水產品消費市場,在商場、大超市的貨架上任消費者選購。
同時,自歐美、日、韓等國際餐飲集團公司登陸中國后,也紛紛經營異國風味的蝸牛菜肴,更進一步拉動了我國蝸牛消費市場的擴大,如中國百姓餐飲集團旗下的必勝客在上海開設的20多家連鎖店都經營蝸牛菜肴,每份28元,年銷蝸牛50噸左右。又如在上海開設的薩莉亞意式餐廳推出具有佩斯卡拉風味的蒜香蝸牛配面包,每份25元,就吸引了眾多的青年食客。預計2006年,我國蝸牛年消費量將突破4萬噸。
要讓具有營養價值而流行于國際市場的蝸牛被我國公眾普遍接受,就要從提高人們對蝸牛的認知度入手,引導消費。也可從蝸牛產品的包裝及宣傳品人手,讓消費者品嘗蝸牛產品。只要抓住國內蝸牛銷售路線,隨著時代的前進,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和消費觀念的變化,食用蝸牛的公眾會越來越多,蝸牛一定能成為更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廣東 龔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