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
有甲乙丙3個人,一直是蓬頭垢面,衣鞋齷齪。一天,有個朋友給了甲兩塊錢。甲拿出一塊錢給乙,讓他為自己理發洗頭;另外的一塊錢他付給了丙,丙把他的衣衫和鞋子洗得一干二凈。此時的甲已是煥然一新了,但卻身無分文,而乙和丙各得一塊錢。
已經有一塊錢在手的乙,向丙付了一塊錢,讓丙洗了他的衣服和鞋。有了兩塊錢的丙,也取出一塊錢讓乙給自己收拾一下頭發,并再付一塊錢給甲,讓甲替他洗衣衫和鞋子。這樣,丙的錢雖然來了又去,可渾身上下變得干干凈凈。這時有錢的是甲和乙,每人擁有一塊錢;打理干凈的增加到了甲和丙兩個人。
那個衣鞋已經清潔的乙把他的一塊錢付給了甲,讓他給自己清理了頭發。至此,甲乙丙3人都一改形象,成了新人。最后,那兩塊錢兜了一圈又回到了甲的手里,甲又把錢還給了朋友。錢還是那個錢,但3個人統統被變了模樣。
在這個故事里,經濟學家看到的是資金釋放了潛在的勞動力;哲學家關注的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而文學家有感的是人被金錢的力量所改變……他們的觀察和品味,緣于他們的職業的立場;盡管各人的角度及眼光不同,卻都指向了一個共同點——人的改變。但它也啟示我們,其實,一個人的改變是可以從改變生活習性做起的,由此入手,翻天覆地。同時,改變是需要外界推動的,需要有人在背上擊一猛掌,如果這一推動和猛掌就是金錢,我們是不該發出什么驚訝的吧!
選自《揚子晚報》
魚的對話
一天,大魚問小魚們:“在一個鉤鉤上掛著一條又肥又長、肉質鮮美的蚯蚓,你們會想什么辦法吃到它?”小魚們聽了,各自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構想設計最佳方案,既能吃到美味,又不至于丟掉性命,什么方法才能兩全其美呢?
第一條小魚歡快地擺著尾巴說:“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勁猛扯,把它從鉤鉤上撕扯下來?!?/p>
第二條小魚說:“一點一點地躲避著鉤鉤慢慢蠶食。”
第三條小魚說:“猛吞鉤鉤上的美味,而后再快吐鉤鉤?!?/p>
大魚聽了搖了搖頭,把它們的回答全否定了,然后,意味深長地說:“不要和誘惑較勁,不要總想怎樣得到它,而應遠離,越遠越好。”
選自《思維與智慧》
耶酥的啟發
一個十歲的小學生發現五年級的數學實在是他這一生中最難的功課。
家教、同學、CD教學片、教科書,對他而言都沒有用。
最后父母決定把孩子轉進私立小學,這不是普通的私立小學,而是一所天主教學校。
開學的第一天來臨了,小家伙開始向著偉大的陌生世界冒險。
那天放學回來后,他走過父母面前,親自回房把門關起來,辛苦學習了兩個小時,出來吃個飯就又直接回到樓上,認真地做功課,直到就寢。
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繼續,直到第一次發成績單。那天,這孩子走進家門,把信封丟在餐桌上,就又回到房間做功課。他父母打開成績單,讓他們驚奇的是數學成績居然是A!他們欣喜萬分地沖進兒子的房間,為他的進步激動不已。
“是因為那些修女嗎?”爸爸問。
“不是?!眱鹤踊卮?。
“是課前的禱告嗎?”媽媽問。
“不,不是。”
“喔,那,是什么原因呢?”媽媽問。
“是這樣的,進學校的第一天,我看見一個人被釘在加號上面,我知道他們是玩真的了!”
選自《新新閱讀》200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