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三萬天
前些日子,為寫一篇訪問圣彼得堡的游記,我找來一些資料。手頭資料顯示,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其藏品多達300萬件。寫游記時忽然想到,要是每件展品看一分鐘,這300萬件展品需要多長時間呢?拿來計算器算了一下,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是5.7年!
由此生出一份好奇心:一個人的生命以分鐘計的話,會是多少呢?計算器顯示:一個80歲的生命,是4207.68萬分鐘。
好奇心繼續起作用:如果按天計算呢?計算器顯示的數字滿足了我:80歲的生命是29220天。
怎么這么少!
有一次,和一位年齡相仿的朋友閑聊,說起了人的生命是3萬天,對方似乎也很吃驚:這么少哇!
人的生命約是3萬天,但是我更覺得生命是我們手里的3萬支蠟燭——每天清晨點燃一支,夜晚熄滅……想想看,自己的手中還大致有多少支生命的蠟燭?是2萬支、1萬支、還是幾千支?好好珍惜吧!用它們的光和熱,照亮社會,也溫暖自己和他人……
選自《年輕人》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
很多啤酒商都發現,要想打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啤酒市場非常難。于是就有人向暢銷比利時國內的“哈羅”牌啤酒廠取經。哈羅啤酒廠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東郊,無論是廠房建筑還是生產設備都沒有很特別的地方。但該廠的銷售總監林達是轟動歐洲的策劃人員,由他策劃的啤酒文化節曾經在歐洲多個國家盛行。
林達剛到這個啤酒廠的時候還是一個不滿25歲的小伙子,那時他看上了廠里一個很優秀的女孩,然而那個女孩卻對他說:“我不會看上一個像你這樣普通的男人。”于是林達決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
那時的哈羅啤酒廠市場份額正在一年一年地減少,因為啤酒銷售的不景氣而沒有錢在電視或報紙上做廣告。銷售員林達多次建議廠長到電視臺做一次演講或者廣告,但都被廠長拒絕。林達決定冒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貸款承包了廠里的銷售工作,正當他為怎樣去做一個最省錢的廣告而發愁時,他徘徊到了布魯塞爾市中心的于連廣場。廣場中心的銅像啟發了他,廣場中心撒尿的男孩銅像就是用自己的尿澆滅了侵略者炸城的導火線,從而挽救了這個城市的小英雄于連。林達突然決定了他要做一件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二天,路過廣場的人們發現于連的尿變成了色澤金黃、泡沫泛起的“哈羅”啤酒,旁邊的大廣告牌子上寫著“哈羅啤酒免費品嘗”的廣告語。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市老百姓都從家里拿出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隊去接啤酒喝。電視臺、報紙、廣播電臺爭相報道。年底結算,該年度的啤酒銷售產量是上一年的18倍。
林達成了聞名布魯塞爾的銷售專家。他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使自己成功得快一些,就要適當做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選自《市場報》
原子彈與眼淚
楊振寧第一次回中國時拜訪了老同學、“兩彈”元勛鄧稼先。在楊離開中國的那天,鄧告訴他中國“兩彈”的制造全靠自己,沒有任何外國人參與。楊說他當時聽了激動得不能自已,躲到洗手間去流淚。這事大概很多人知道。
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時,公共汽車上只有白人能坐前面的位子,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得坐在后面。某天,一個臺灣人上車后習慣性地往后走,白人司機叫住他說:“中國人會造原子彈,所以您可以坐前面。”這位同胞一下車,找個無人之地痛哭了一回。
一個名人,一個普通人,為原子彈流的眼淚里飽含著一樣的鄉情。
選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