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與聰明的人共事會使人理智,與平和的人打交道會使人大度,與有修養的人相處會使人感到平等、沒有壓力。如果你和有修養的人在一起那是你的幸福,當你碰到難處,他會為你著想,幫你解決困難;當你處在尷尬境地,他會為你圓場,不會冷嘲熱諷;當你左右為難時,他會為你出主意想辦法。有修養的人會尊重人,平等對待客觀事物,沒有居高臨下、咄咄逼人之氣。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都會使人感動不已。平等就是最大體現人的尊嚴。
西方人在舉行婚禮時,主持人有一段主持詞:無論他(她)是富裕或是貧窮、是健康或是生病,都會相愛一生。套用在日常為人處事中,那就是無論地位高低、貧富,人格都是平等的。
“你需要幫助嗎?”這是有修養的人常說的一句話。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你會大有人緣,也會體現你的人生的最大價值。當你用愛心對待別人時,你也會得到愛的回報。作家賈平凹說過:當他五十歲后,才能理解善良和寬容的真正含義。這就是一種修養。有修養的人道德是完善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懂得尊重人,沒有歧視,沒有不屑,就像老百姓說的“不會瞧不起人”,人的道德是最樸素的,與地位貧富無關,關鍵是為人的準則。我國簽約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里說:“人類大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與生俱來的尊嚴、平等和其他有不能剝奪的權利。”人生百態,任何一種不可知因素,都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也都可能影響著別人命運的判斷和取舍。如果一個人過多地受到打擊、歧視,他的心靈就會播下仇恨的種子;如果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人格就會得到完善,對生活充滿熱情,為社會創造更多和諧的音符,這也是構筑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因素。
有位慈善家說:沒有不可愛的人、沒有不可信任的人、沒有不可原諒的人,人要學會感恩。”尊重同事是一種本分,尊重晚輩是一種美德,尊重對手是一種風度,尊重客人是一種常識,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種教養。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平等對待自己,我們干嗎不首先平等對待他人?這也許就是胡適對平等的詮釋:平等是一種生活方式。
選自《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