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語言是變化的,是“活”的,是轉動的是有機的是開放的……
是的,的確如此。現代漢語它轉動、它開放、它有機,其實這個變化的過程一直沒斷過,以后也還會繼續轉動、變化、有機下去,永不會休止。
盡管上海方言里曾經把拐杖稱作四弟可,北京的土話也曾把看看叫做嘍嘍,但是從來也沒有進入到書面表達里,所以它從來沒在中國的媒體上變成“stick”或者“look,look”。
這樣可憐時髦其實也只表現在市井文化里,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大世界天津的雜吧地才是這種語言生成的溫床,所以它不僅沒有時髦起來,變成像“自由”“民主”“干部”“機關”等等大量的外來的但是被有機消化了的漢語,而且還幾近消失。
可是這些“物語”“VS”“PK”們,就不一樣啦,不使用中文表達唯一目的就是告訴你,我是個別有“情趣品味的人”, 可惜這種趣味品味大概相當于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大世界天津的雜吧地趣味,一定會和四弟可嘍嘍的命運差不多。
我極討厭一句中文里夾雜著幾個洋文字的表達,動不動“anyway ”時不時“you know”。一個中國人“我forget了,那個in chinese 怎么說……”這些要是不讓你覺得“新鮮有趣”,那讓你覺得新鮮有趣的“VS”“PK”跟這些有什么差別?
盡管語言是鮮活的,變化的,世界上有哪個民族的語言是這樣表達的?在全世界的各種語言里,“火藥”也沒變成“huoyao”,紙也沒變成“zhi”,中國都沒變成“zhongguo”……為什么?
他們的語言不變化嗎?不鮮活嗎?
做一個硬性規定其實是很容易的,比起硬性規定記者不得報道群體性事件什么的要容易得多,甚至比起不許芙蓉姐姐露面都要容易得多,對進口醫藥的說明不是有嚴格的規定嗎?中文不得少于多少多少分量,對某某某必須有相應的中文表達多少多少等等,具體不記得了。人命關天,所以不得不規定。有一天大眾或許能認識到“VS”“PK”事關文化的消亡,其實也是人命關天的時候,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