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北,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區交界的地帶,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與陜北黃土高原、晉西北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內蒙古草原這一個個含義極其豐富的名字連在一起。古往今來,這片信天游、二人臺、漫翰調混合交響的廣袤的土地,已經或正在發生著令人眩目、發人深思、使人振奮的色彩變幻。
上帝賜予的“黑三角”
外表看來,這片總面積為5萬多平方公里的三省接壤區域,是一塊滿目灰黃,看上去很荒涼、很不起眼兒的土地。的確,這塊土地由黃土丘陵溝壑、風沙、土石山、沖積平原和干旱草原等地貌構成,風沙肆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水、旱、風沙、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作,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艱難困苦。就是這片生存環境惡劣的土地,卻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片交界地帶總面積為5萬多平方公里,煤田面積就達3萬多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達2800億噸,在世界大煤田中排名第七,煤田內有神木、東勝、準格爾、河東四大優質動力煤礦,是我國首屈一指的煤炭資源富集區,我國最大的露天煤礦也在這一區域內,它就是準格爾煤礦。此外還擁有托克托、蒙達等亞洲特大火力發電廠,以及為數眾多的鐵路、公路、通訊、水利工程項目,被媒體稱為“西部大開發的火車頭”。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里的煤炭資源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目前年產百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就有19個,2004年原煤總產量接近兩億噸。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帶動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加快了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因而有人把晉陜蒙交界地帶稱為“上帝賜予的黑三角”,更有人稱之為“西北的金三角”。
差一點淪為“黃三角”
然而,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急于脫貧致富的心理,好大喜功的思維方式,使得這片富庶的礦藏的開發變得混亂無序,導致晉陜蒙交界地帶原本已經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煤礦開采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棄土棄渣多數傾入溝谷,甚至直接傾入黃河或其一些支流,不僅破壞了植被,還產生了大量的疏松地面,成為新的水土流失重要來源。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晉陜蒙接壤區域內開發較早,開發項目較集中的黃河支流烏蘭木倫河流域在1986年至1998年的13年中,由于開發建設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達到5000多萬噸,在人為導致的新增入黃泥沙中,因棄土棄渣直接傾入溝谷河道而造成的占三分之二,盡管該流域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已經比較重視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量仍是同期水保、水利措施減沙量的一倍半。此外,煤炭開采還使地表數百米厚的地層結構遭到破壞,采空區地面大面積塌陷,造成山體滑坡、地面裂縫,群眾居住的窯洞、房屋裂縫或坍塌,水利、水保工程受到破壞,并且在溝岸、溝底形成漏水通道,一些交通設施及其它工程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地下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也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總之,區域生態環境因混亂無序的開發遭到不可恢復性的破壞。有例為證:
山西省保德縣康家灘煤礦,是一個設計年產2000萬噸的大型現代化礦井,從2001年開始試產,開采僅4年多時間,已造成塌陷面積4平方公里,塌陷區內滑坡、地縫隨處可見,房倒屋塌景象比比皆是,目前塌陷區內已無人居住。
位于陜蒙交界處的神東礦區補連塔礦采空塌陷區內,地縫最密處25米寬的范圍內就有11條,地面裂縫最寬達44厘米,地縫兩側高差達到42厘米,原有的一座小水庫也因地面裂縫無法存水而廢棄。
神東礦區活雞圖礦是我國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礦井,由于生產區范圍內地下水位下降太多,當地的民用井全部干枯,群眾用水只能從外地拉運。
陜西省榆林市中能煤礦,年產能力為120萬噸,在投產初期已經造成采空區地下水位明顯下降,生產區范圍內的農田因地下水不能補給已無法再種小麥,只能改種較耐旱的玉米等作物,附近的一些喬木也出現枯萎的狀況……
晉陜蒙交界地帶,成為資源開發與環境破壞這一矛盾的最典型的集合體。由于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這塊曾被人們譽為“西部大開發火車頭” 的我國重要能源基地,神奇的“黑三角”、“金三角”,正在一點點地被灰黃的污染物所蠶食,如果坐視不管,要不了多久,這里就可能淪為“黃三角”。
打造“綠三角”
當一種破壞活動出現的時候,總會有關注的目光;當它繼續發展、為害日甚的時候,總會有遏制的義舉。晉陜蒙交界地帶因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很快就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早在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水利部、原國家計委就頒布了《開發建設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工作由此開始。區域內各省(自治區)、市(盟)、縣(旗)都成立了專門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機構,鄉鎮(蘇木)設立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聯絡機構,各村聘用了監督管護員,大部分開發建設單位也設立了專門的水土保持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為了更有效地協調、領導區內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上面先后成立了由水利部水保司和晉陜蒙三省區水利廳組成的“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工作協調小組”、由原國家計委、水利部等12個部委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為成員單位的“晉陜蒙接壤地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并且將這一區域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試點和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監督管理規范化建設的重點地區。為了進一步加強這一區域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給全國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起示范和推動作用,1998年又正式組建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監督局。
7年多來,晉陜蒙監督局相繼開展了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基本情況、治理成果管護情況、預防監督效益、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等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摸清晉陜蒙接壤地區人為水土流失規律,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監督局先后8次組織地方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100多個國家級和地方大型開發建設項目進行了監督檢查,協助地方監督部門查處了一批重大水土保持違法案件,使得區域內嚴重違反水土保持法的大案明顯減少,有力地推動了晉陜蒙接壤地區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特別是大型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使其從無到有,從粗放向規范化發展,大型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率達到98%以上,人為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植被覆蓋率比開發初期提高約50個百分點。社會各界的水土保持法制觀念也明顯增強。
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監督局是一支精干、敬業的隊伍,為了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為了避免“黃三角”的歷史悲劇,把僅僅是資源豐富的“黑三角”打造成天藍水清地綠人富的“綠三角”,他們在這片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東奔西走,南征北戰,不辭勞苦,沒明沒夜,還時常要承受冷眼、譏誚甚至謾罵圍攻,但是他們無怨無悔。
綠三角,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