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信摘
我有一個正在上中學的女兒,成績還算可以。從小到大,我和妻子一直盡力為女兒營造寬松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從來不強迫她上校外補習班,而是隨孩子的意愿讓她在家看看電視上上網(wǎng),只要她完成功課就行了。
上小學時,女兒天真活潑,整天有說不完的話,經(jīng)常把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和她的見解說給我們聽。可不知怎么的,她越大話卻越少了。在學校里和同學有說有笑,回到家卻像變了個人,不愛說也不愛笑,注意力只集中在電視上。有時候同學打來電話,她們能聊上半個小時,但一放下電話,就一句話都不愿說了,日記本也上了鎖。我們想和她說句知心話非常難。
我很渴望和孩子和諧地交流,但孩子壓根就不愿意和我多說話,每天我都在看女兒的臉色說話行事。女兒進入初中后,我覺得孩子的學習壓力大了,更是不敢再提要求。比如吃飯的時候,我們絕不會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因為怕影響孩子的食欲。好不容易等孩子吃過飯做完作業(yè),我剛一開口問學校的事,孩子便硬邦邦甩過來一句:“你煩不煩啊?”我心里不舒服,但又不敢批評女兒,怕說重了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和個性發(fā)展。
養(yǎng)孩子真是如履薄冰。同孩子溝通為什么就這么難?
老吳: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家長的身份,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孩子,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居高臨下,訓斥多,要求多,指責多。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就應該聽我的,怎么教就怎么長,忘了孩子本質(zhì)的自然。孩子心里想些什么,他自己認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我們不太了解。把我們大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這種做法在小學可能還勉強行得通,但到了中學,就行不通了。
中國的家長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只習慣于做道貌岸然的訓導,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 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父母怎樣與孩子溝通呢?有人用“先做朋友,再做父母”這句話來概括,我看是很形象又很有道理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如果比作朋友關系的話,就應該成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平等的知心朋友。但是從一般的觀點來說,父母對孩子總是處在長輩或指導者的地位,這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對于幼小的孩子,因為他們需要得到較多的呵護,所以這種不平等是必須的。而對于長大了、有著自己思想與看法的孩子,這種不平等就會造成父母與子女溝通上的障礙。
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談時所用的語調(diào)?可能孩子有時會向:“您是不是生氣了?”你繃著臉說:“沒有。”然而你臉上的表情和語調(diào)表示出你在生氣,在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講話中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和態(tài)度。而我們成年人卻往往并不敏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同孩子講話時運用了不同的腔調(diào),更沒有考慮這種語調(diào)對孩子的行為所起的獨特作用。
在與孩子交談的時候,如何說話與說什么同樣重要。簡單命令式的、挖苦諷刺式的、情緒發(fā)泄式的話語只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并建立了溝通壁壘,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還阻斷了與孩子的溝通。作為家長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不能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如果家長總 在批評他們、教訓他們、告誡他們、挑他們的毛病,孩子們會由此加深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們,討厭他們,無形中和父母之間有了距離。這樣的話,慢慢地交流的大門就關上了。
尊重孩子還表現(xiàn)在尊重孩子的選擇上。孩子在處理一些事情上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有自己獨立的觀點,這表明孩子長大了,是進步的表現(xiàn),我們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只要是孩子的選擇沒有什么嚴重的錯誤,我們就應支持孩子的做法。如果他的做法是錯誤的,可引導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利與弊,通過他自己的獨立思考作出正確的選擇。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于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jīng)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fā)現(xiàn),盡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會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為善于傾聽的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有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抱怨:孩子和我什么話也不說。其實,不是孩子不想給你說,而是確實跟你無話可說。你關心的是什么,孩子關心的又是什么,關心的對象不同,當然也就沒有共同語言。我們常用一個詞:與時俱進。我們在與孩子的交談中也要與時俱進,要經(jīng)常觀察現(xiàn)代孩子都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這樣我們就和孩子有了共同話題,也就有了共同的語言。比如上網(wǎng)、卡通、明星、與同學交往等話題是孩子們最關心的,這些方面,做家長的也不妨涉獵一些。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在和孩子溝通時過于急躁,常常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總幻想著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乏扎實的行動,親子關系就有可能長期不和諧。
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還要有一個“信”字。“說話算數(shù)”道理很簡單,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您的朋友: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