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懇談會
2006年1月6日,一個典型的冬日,寒冷,大霧彌漫。元旦剛過,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河口村,這個緊臨淇河的小村莊似乎和平日并沒有什么不同。
吃過午飯,村民們三三兩兩地向村委會走去,10多名鄉、村干部已等候在那里。“各位黨員、各位代表,我代表鄉黨委、鄉政府、河口村‘兩委’,向大家反饋上次懇談會上提出問題的解決情況。大家就旅游發展、計生三生服務等提了13個問題,解決的共6個,正在解決的5個,暫時不具備解決條件的2個,具體情況如下……”鄉長的開場白干脆利落。
“村里山多地少,少生孩子照樣窮,政府能不能幫俺們多尋點致富項目?”20分鐘的反饋匯報剛一結束,村民楊桂生就提問了。
“這個想法很好,我們研究馬上出方案。”鄉黨委書記王強當場表態。
“現在好多旅游公司來我們這里考察莊戶游,雖然家庭旅館已有好幾家,但經營分散、環境設施差,能不能由村里統一管理?”村民們的提問越來越踴躍……
這是發生在鶴壁大河澗鄉的生動一幕。而在此前,鶴壁市推出的“村情民意懇談會”已在全市877個行政村開過多次。村民對計劃生育、宅基地等事關群眾生活的大事小情有意見或好點子,都可在會上直接提出,鎮村干部當場解答;當場解答不了的,說明原因,由鄉鎮黨委進行梳理分類,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限時解決;對不屬鄉鎮解決的問題及時上報,由縣里集中協調解決,并在10日內給群眾答復。
淇縣朝歌鎮是鶴壁市開展“村情民意懇談會”較早的鄉鎮之一。2003年7月14日,朝歌鎮3個村同時舉行了首次“村情民意懇談會”,并由此拉開了全市村情民意懇談會的序幕。
朝歌鎮三海村支書魏清林對當時的情況仍記憶猶新,“當時就在我們三海村的大會議室里,市縣的主要領導、鎮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共有60多人參加,鶴壁市委書記王訓智也來了。因為是第一次,我心里很有些緊張呢。懇談會把問題都擺到桌面上,要求村、鎮干部限期解決,這與過去村里開會效果大不相同。”
三海村的第一次懇談會遇到的是“冷場”。盡管村里很精心籌備了一番,也進行了充分的動員,但因為有“大領導”在場,村民們心里都沒底,放不開,不敢講。
村民張斌是黨員,也是計劃生育戶,因此被推選為代表參加了第一次的懇談會:“第一次很新鮮,以前和領導說話的機會很少。我就試著提了一個問題:前街一隊自來水管漏水,停水好幾天了。魏支書馬上記下,當即跟自來水公司聯系。說是水管時間長老化了,村里很快拿出來2萬塊錢,全部給換上了新管子,沒花我們一分錢。”
“大到鎮、村發展的大事、急事,小到各家各戶生產、生活中的難事、瑣碎事,什么事情不明白,想問就問,想說就說。這種沒有任何條條框框限制的會議形式,剛開始的時候,別說干部不習慣,就是群眾也不太搭理,可持續一段時間之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村民試著反映的問題,一個個得到了解決,漸漸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氣氛也越來越熱烈。”朝歌鎮黨委書記岳朝亞說。從2003年開始,朝歌鎮通過召開60多次村情民意懇談會,解決了群眾關心的百十個問題,干群關系密切了,融洽了。得益于此,該鎮的經濟發展也是突飛猛進。
每月一次的“懇談會”,如今已作為一項制度在鶴壁市農村普遍推行。鶴壁市委書記王訓智說:“如何誠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化解農村矛盾,促進經濟發展,是各級黨政組織最關注的一件大事。村情民意懇談會為這一問題找出了答案。”
不但是發泄會、放氣會,更是群英會
縣鄉干部走進村莊戶院,與村民面對面,交流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問題,最擁護的,當然還是群眾。
今年53歲的劉東茂,是淇濱區大賚店鎮劉莊村村民。3年前,他在自家的12畝責任田里種上了果樹。前段時間,果樹出現葉黃、果爛、樹死現象。懇談會上,他請求提供技術指導。鎮干部及時請來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專家幫他解決了問題。事后,劉東茂不無幽默地說:“過去干部是催糧要款、吃百家宴,現在是服務上門,工作到家。干部是魚,百姓是水,出水的魚兒如今又游回來了。”
為保證懇談會開出實效,鶴壁市建立了由縣、鄉干部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并承諾:無論什么事,群眾都可以說;無論什么話,干部都要聽;無論反映的問題有多難,都想方設法去解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文彪感慨地說:“三條承諾說著容易,真辦起來可是千頭萬緒,難以下手。而老百姓尤其看重最后一條。”
河口村緊臨淇河,旅游資源豐富,但“養”在深山無人知,40多戶村民守著金山銀水過窮日子。近幾年,鶴壁市大力發展“環淇河旅游項目帶”,鄉黨委、鄉政府抓住機遇,邀請市、區旅游專家與干部、村民一道召開了多次“發展村級旅游業”的專題“懇談會”。針對征集到的意見和建議,該鄉成立了河口景區開發辦公室,投資60多萬元整修了進村公路、過河橋涵,發展莊戶游30多戶。如今,“河口生態農家游”旅游項目正在積極落實之中,這里已成為鶴壁旅游的新亮點。32歲的李學軍、賈愛紅夫婦有一個3歲的男孩,貧窮和無門路使他們一籌莫展。2005年7月,鄉計生協通過村情民意懇談會的要求,為他們無償聯系了無息貸款3000元,幫其搞起食用菌種植項目。經過近一年的發展,他們現在已擁有大棚500平方米,成為全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
蘇海香是三海村婦女主任,2005年10月的一次懇談會上,她把貧困雙女戶苗素平、徐永海夫婦的困難提了出來:“徐永海常年有病,家里的兩個小孩要上學,全靠苗素平東家西家地打零工。”以魏清林為首的村兩委班子迅速研究,一個禮拜后,苗素平的小吃攤在村頭支了起來。“不單是這樣,國家對計生戶的獎勵是超過60歲的,每人每月50元,而在三海村,年齡降低到了55歲,每月的錢增加到了80元。這錢都由村里出。這也是在懇談會上提出來,大家討論通過的。”蘇海香說。
“比芝麻還小的官兒,比針鼻兒還小的權,比天還大的責任。”鶴壁市的各級干部們開始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工作。“這不但是群眾的發泄會、放氣會,更是群英會,村上重大事務有群眾參與決策,我們也可以放心大膽地干了。”一位村干部說。
有了說心里話的“懇談會”,還有了致富的“小金庫”
目前,村情民意懇談會以“固國策、察民情、解民憂、幫民富”為宗旨,作為溝通村情民意、密切干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在鶴壁這塊土地上日益發揮著越來越寬廣的作用,已成為探索和推進計生村民自治的有效措施。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利用廣泛的基層組織積極推進懇談會的落實和發展,調動了群眾參與計劃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
“計劃生育和宅基地是農村的主要矛盾,特別是計生問題涵蓋了農村的方方面面,也是引起上訪的主要因素。記得第一次開會的時候,村民們提出了20多個問題,包括路不好、學校條件差等等。后來,隨著計生協理事、會員代表的加入,優惠政策落實、會員幫扶互助、討論致富項目、為村里發展出謀獻策成了懇談會的主題內容。比如有的會員提議在上級幫扶資金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下,希望成立自己的互助組織開展活動。”淇縣北陽鎮小屯村村委主任高代奎說。
正是源于一個普通村民的提議,計劃生育互助金如今已成為“村情民意懇談會”的一個有效延伸,在鶴壁推廣開來。
“我們許多的計生戶響應了政府的號召,卻沒有完全脫貧致富,這成了各級黨委、政府的牽掛。而在以往的幫扶過程中往往只重視一次投入,治標不治本,導致年年幫扶還是年年窮。針對這個問題,就有群眾提議說能不能采取一種互助金的形式,使大家能夠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及時得到救助。由此,計生互助金應運而生。”鶴壁市計生協會副會長董國良說。“互助基金是村里的小儲蓄所,主要是解計生困難戶大錢貸不出,小錢沒處借之急,是緊急情況的應急措施。”
2004年年底,“計生互助基金”率先在淇縣北陽鎮小屯村設立。鶴壁市人口計生委、淇縣人口計生委及北陽鎮計生辦分別拿出了2000元作為啟動資金,加上附近廠礦、企業的捐助,初期共籌資1萬余元。
很快,由計生協會牽頭,經村民討論通過,基金的章程、制度起草完畢,又成立了由會長高代奎、副會長張素祥及3個理事組成的“管理委員會”。 “哪家有了困難,填寫一個申請表交上來,經討論通過即可得到救助。就像貸款似的,需要有人擔保,300塊以內的可直接拿到錢,超過300 塊就必須有人擔保。這錢1年以內必須還上,從而保證資金回籠,實現滾動發展。對每一分錢我們都有嚴格的規定,確保物有所需,使真正需要救助的貧困計生戶隨時得到救助。”高代奎說。
40歲的李愛枝只有一個男孩,丈夫在縣里工作,家里的光景原本很殷實。可去年5月,丈夫下崗了,家里一下斷了經濟來源。小屯村是遠近聞名的糧食交易中心,夫婦倆就合計著想買一輛貨車跑運輸。找親戚東拼西湊,還差800塊錢,就找了高代奎作擔保,從互助金里貸了800元。如今,她家的貨運生意已是紅紅火火。“比銀行貸款方便多了,也快多了。到今年春天我們就能把錢還上。”
如今,經過一年的運轉,互助金已惠及了69戶計生戶,他們的日子有了奔頭,其他農戶看在眼里,也都紛紛要求加入協會,小屯村由原來的60位協會會員,迅速增加到120位。“這就是典型的帶動作用。互助金雖然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但讓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基金會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不斷有人捐款,金額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淇縣計生協會長吳海堂說。
以前的計生工作是如履薄冰,而現在,村情民意懇談會和計生互助金,為鶴壁的人口計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用董國良的話說,“由以前的輸血變成了現在的造血”。“有了說心里話的‘懇談會’,還有了致富的‘小金庫’,這兩項有益嘗試讓鄉鎮干部仿佛住到了村里,也讓我們人口工作者成了百姓們貼心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