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關注環保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來自民間的力量越來越強。2005年,就在我們身邊涌現出來了許許多多以環保為己任的普通百姓,就是這些平凡的人在他們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讓人感動的、讓人欽佩的事情。
署名:“農民陳法慶”
[心聲] “雖是單槍匹馬,但也堅信,吾道不孤;雖是一己之力,也會像杠桿一樣,發揮自己的作用。”
[評說]一個農民一年拿出39萬元自費做廣告,廣告內容卻與自己的利益毫無關系,許多人總是不理解,認為他在管“閑事”,而且為了這個離農民似乎很遠的環保很不值得。然而,陳法慶卻不這么想。在他看來,作為農民,更應該關心環保。而且要把這樣的“閑事”管到底。
[記錄]陳法慶說,強調農民,一是實事求是,自己確實就是一個普通農民;二是想改變人們的偏見,不要一說農民,就認為是目光短淺、自顧自;再有,個人出錢做環保公益廣告、單槍匹馬投身環保事業,本身就很引人矚目,更何況是一個普通農民來承擔的。希望由此對其他人、對政府部門產生更大震動。
環保“狂人”王自新
[心聲] “我就是現代的唐·吉訶德,舉著長矛沖刺。”
[評說] “狂人”王自新狂在哪里?傾家蕩產投入廢電池回收,此舉可謂“狂”。在當今大多數人都在追逐眼前利潤的社會中,他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這股“狂”勁兒成就了我國第一個、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個廢舊電池處理廠。今年,“狂人”又在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團隊,續寫今后的關于環保的“狂人日記”。
[記錄]王自新在北京建立起了幾百個廢舊電池回收點,建立了廢舊電池回收電話,以至于記者把電話一打到北京市環保局,人家立即就把王自新的電池回收熱線電話告訴記者。王自新對記者說,為了對后人負責,他要在廢舊電池的產業化上做一番事業,為此現在已經把自己的幾百萬財產全部投入進去。他說,只有建立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的產業鏈,才能把這個事業進行下去。
斗士韋東英
[心聲]“這個事你不做我不做,環境就這樣污染下去,世界上不要說動物,人都要絕種了。”
[評說]用巾幗不讓須眉,“誰說女子不如男”來形容她再貼切不過了,甚至她的舉動可以說更勝須眉。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嘲諷,韋東英,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承擔起了一般人不愿意、甚至是不敢觸碰的責任。她的勇氣令人欽佩,在她眼中,污染是不能溜走的。永不妥協、永不放棄的品質,在她拿起相機、毫不猶豫地對準污染的時刻,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了。
[記錄]一個普通農婦能夠堅持兩年收集污染材料,并且不畏恐嚇和利誘,勇敢地進行監督和舉報,她的行為無疑值得人們尊敬,她的環保意識也讓人深深欽佩。在感動之余不禁感慨,她的行為令一些環保意識缺乏者蒙羞。
可可西里志愿者楊欣
[心聲]“可能你不能從中收獲金錢,但獲得的快樂卻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評說]他是可可西里志愿者的組織者,在他的牽頭下,已經有了一支300人的“高質量”的隊伍,而且還有一些“鐵桿”志愿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保護藏羚羊。楊欣,可可西里志愿者的牽頭人,他和志愿者們十年磨一劍,用親身經歷打造了《親歷可可西里十年——志愿者講述》,講述可可西里,講述藏羚羊,講述那些艱苦——但卻是用金錢無法換來的快樂。
[記錄]“最擔心的就是偷獵者趕出去了,旅游者進來了。一方面會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當地的神秘、藏羚羊的奇缺會刺激人們消費的熱情。要知道,讓一個人生存下來很容易,但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
環保網站“CEO”任藝
[心聲]“無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應該樹立起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
[評說]環保不分年齡,當其他小學生還在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時,任藝,同樣是一名小學生,已經實施了多項有關環保的活動,創建環保網站,開設綠色銀行,向“兩會”倡議設立“兒童環保節”,這些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不得不讓大人們也佩服她“人小鬼大”。
[記錄]“我們建議設立‘兒童環保節’,宣傳發動更多的小伙伴們加入到環保的行列中來。”在任藝和她的同學們的努力之下,全國的小朋友們紛紛響應。23萬個簽名——任藝把這份沉甸甸的倡議書和簽名冊送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宣武區區委書記唐大生的手里。
“愚翁”石述柱
[心聲]“豁出一輩子,干好一件事。”
[評說]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愚翁治沙。石述柱19歲開始治沙,50年過去了,他帶領村民植樹,換來的是處處綠樹、青草和田地。曾經風沙肆虐的村莊出現了一片綠洲。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他還活躍在治沙一線,義無反顧地實踐著自己樸素的誓言:“豁出一輩子,干好一件事。”
[記錄]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年屆古稀的老人,石述柱為治沙造林整整奮斗了半個世紀,用他的生命,染綠了一片荒漠,豐滿了一方土地。他和鄉親們,在風沙肆虐過的村子外圍,營造了一條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將昔日風大沙多的逃荒村,建成了今天林茂糧豐的小康村。
義廚張興國
[心聲]“跟野生動物綁在一塊兒,它慘,我就慘,它好,我就好。”
[評說]特級廚師卻離職40次之多,常常為生計而奔波。為什么一個身懷廚藝的廚師會失業,甚至到了天天為了糊口忙碌的地步?張興國面臨的窘境,源于他拒絕烹飪野味。在生存技能與對“野味”心存的道義發生矛盾的時候,張興國作出的選擇實在令人佩服。
[記錄]看看這一連串的數字:13年來因為拒絕烹飪野生動物,先后12次被解雇,28次主動辭職。他連續工作最長不足3個月,最短兩天。
中國環保法律援助第一人王燦發
[心聲]“綠色中國需要更多的法制耕耘,我愿意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耕耘者。”
[評說]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的教授,王燦發沒有像大多數學者一樣呆在象牙塔里,除了上課,他還要走出校園,幫助那些環境污染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訴訟,幫他們打官司,找證據,甚至還要墊付訴訟費。
[記錄]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熱線開通6年來,有兩百多名志愿者參與了多項工作,付出了很多的辛勞,他們光咨詢電話就接了足有8000個。王燦發他們已經為七十多起環境案件墊付了訴訟費,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他們提供了法律幫助而沒有收取費用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