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艷
本期專家:
趙忠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社區與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1980年開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理論研究。我國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專家。《中國家庭教育》雜志主編,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兼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學術委員等職。我國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導師,中國當代家庭教育理論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近年來,不少年輕家長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這本來是個好現象,然而,由于家長們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學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誤區。那么,究竟該怎樣看待早期教育、又怎樣進行早期教育?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記者請教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的家教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教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趙教授的解答也許能為一些家長指點迷津。
專家訪談: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近些年來,有人把早期教育吹得神乎其神,個別城市甚至有人掛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再加上有些媒體的炒作,于是,給不少家長造成誤導,使他們也信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作為家庭教育專家,您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又怎樣評價早期教育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作用?
趙忠心答(以下簡稱答)年輕的父母們應該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什么樣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是有利的。確切地說,科學的、適時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學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僅無益,而且還是有害的。比如:有人說,“早期教育沒做好,孩子這輩子就完了。”這種觀點太絕對化。人的成長和成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許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人的成長和成功就是這些不同的階段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說哪一階段是最重要的,哪一階段是不重要的。應該因人而異,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但也不見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不夠成功,但是也未必就影響這個人以后的成功。北大的副校長陳章良7歲以前一個字都不認識,可他29歲就成了博士生導師。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片面夸大所謂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學的。
至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比如,長跑時,如果起跑慢了那么一兩步、兩三步都是沒有關系的,關鍵是中途要有實力,有沖勁,最后那一兩百米能夠很好地沖刺。正如跑馬拉松,開始慢一點不要緊,在漫長的跑道上還有很多可以獲得成功的機會。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是這樣,把人的成長過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早期教育決定論”的錯誤所在。
問:目前,有不少家長都把早期教育理解為“超前教育”,請您談談這兩者有什么區別?
答:“超前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教育大大提前:主張讓孩子在3歲以前,掌握3-6歲的知識,3-6歲學小學的課程,小學時學中學的課程,中學時學大學的課程。這種教育對個別兒童有可能適應,而對絕大多數兒童來說卻不一定適應。
當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確實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傾向。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綱》甚至把“超前性”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個教育原則提出來。一些商家也迎合某種不正常的心態推波助瀾,鼓吹“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現了任意超越兒童年齡發展階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進行一些行為能力訓練,“超早期”進行智力開發。比如,在孩子能力還很差的時候就進行某些“高難”動作的訓練,剛出生幾十天就教孩子練“邁步走路”;剛剛學會說話,就教孩子背唐詩、學英語;在孩子兩三歲時就把小學的算術、語文課本拿來教孩子“攻讀”;有的人甚至主張把小學要解決的問題提前到3歲,做到“0歲識字,3歲掃盲”等等。我認為,兒童從0歲到6歲之間,是身心發展相當迅速的時期?但要促使其發展,是有條件的。按照美國著名兒童學家格塞爾的思想,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熟”,一個是“學習”。在兩者之中,他是更看重于“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種非正規教育,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不能跟學校教育即正規教育相比。幼兒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也是一種非正規教育,不能把教育過早地正規化。幼兒園教育,孩子從小班到中班,再從中班到大班,是無需考試的。孩子到了某一個年齡,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相應的班,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進程,我們不能違背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問:除了一些家長急功近利,將早期教育變成了“超前教育”,您認為目前在早期教育方面還存在哪些誤區?
答:概括起來說,主要以下兩大誤區:
嚴重的過度教育。目前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齡前兒童除了上幼兒園之外,還要上各種學習班和特長班。可以說,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學習包袱。其實,這樣做不好,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讓孩子過得愉快,獲得快樂。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有剩余的精力,讓他們充分展示愛玩的天性。不能把學齡前兒童的時間安排得和上學的孩子一樣。教育過度,肯定會適得其反。孩子在這個階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讓孩子過早地背上學習、生活的十字架。我們要讓孩子充分地享受他們的快樂童年。
復雜的知識教育。有人認為,早期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早識字,多識字,早學算術,早學外語等等,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覺得,不論是識字,還是算術,都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而且這個基礎應該是全面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強調某一個方面,這樣做,必定是以犧牲其它方面為代價的。另外,早期教育還存在重智輕德;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重視特長發展,忽視全面發展;重視知識,忽視能力;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重視營養保健,忽視體育鍛煉等誤區。
問: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地、機械地灌輸抽象知識,那么它的主要教育任務是什么呢?
答:我認為,早期教育的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要學好母語;三是豐富感性知識,掌握生活常識。到入小學之后,孩子再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
在學齡前階段,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掌握生活常識,這是直接經驗。上學之后讀書,書中講的就是間接經驗。所以用認識論的觀點來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間接經驗,首先應該掌握大量的直接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間接經驗。生活常識就是感性知識,只有感性知識越豐富,將來學書本上的理性知識時,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書上的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要靠理解來記憶。所以過早地讓孩子讀書或識字,甚至大量灌輸一些抽象的知識,而不是先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這實際上是違背認識論的。最終也是行不通的。
愛涂鴉的女兒
我的女兒剛兩歲,她乖巧懂事,而且對圖畫挺感興趣。一有空,我就領著她滿家屬院“瘋玩”,玩累了,就給她講講故事,看著她滿地涂鴉。可是我父母非常反對我的做法,多次要我提前教孩子認字、識數、背古詩。我該如何做呢?
湖南益陽讀者田野
你父母的要求并不正確,科學地說,受兒童的年齡和各方面發展水平的制約,早期教育不能任意地超前,超前一定要慎重。正確的做法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教給孩子相應的能夠接受的知識。而人為地強化,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學來的知識,是不扎實的,也會有許多漏洞。
美國兒童學家格塞爾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就是“雙生子爬梯”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對雙生子中的一個從出生后48周起,每天做10分鐘爬梯訓練,連續6周。到第52周時,他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在此期間,另一個孩子不做爬梯訓練,而是從53周時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但到兩周以后,這個孩子不用旁人幫助,也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為地任意提前訓練,效果不見得更好,不見得有那個必要。不僅沒有必要,還會給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負擔,弄不好還可能影響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趙忠心
這樣的教育對嗎
我們社區附近的兩所小學都是全市一流小學,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入學后在學習上能顯山露水,往往在孩子入學前就開始灌輸大量的小學知識。我們這樣的教育科學嗎?
河南南陽讀者夏后秋
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將來進入小學以后,學習起點比別人高,能在學習的競爭中占有優勢。提前進行教育和訓練,可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占有一些優勢。但很可能只是一時優勢,不見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對此,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做過的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按照一般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則從3個月開始,就提前進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個月測驗一次。他們發現,接受超前教育和訓練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點。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這種早期教育的優勢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結論。因為有些擁有這種優勢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逐漸地喪失了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上述實驗告訴我們,進行超前教育和訓練的人,自認為進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會“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這僅僅是一種良好的愿望,是一種推測而已。
趙忠心
自責的母親
我和兩位朋友都是同一年要的孩子。現在三個孩子都上幼兒園大班,他們兩家都在教孩子小學知識,此外,一個在學電子琴、一個在學打乒乓球。由于我們夫妻倆都在工廠上班,不知道咋教孩子,只能靠幼兒園里教點東西。一想到孩子的未來,我非常后悔沒抓住他前兩年的學習時間,我該怎么辦?
甘肅天水讀者 覃琴
其實,你沒有必要自責。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一個家庭一個背景,一個孩子一個特點,必須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適用于一切家庭、一切家長、一切孩子的“絕招”肯定是沒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只有明白了這些道理,家長才能夠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走出早期教育的誤區,陪伴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為孩子漫長的人生征程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過早地灌輸書本知識,孩子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這樣一來,勢必會擾亂今后正常的學習。你想想,全世界的小學都是6、7歲上學,最早也是5歲半上學,為什么都定在這個時間?說明人只有到了這個時期,才能學習間接經驗,才能掌握理性知識,再早了就不行。也許個別人可以,但多數都是不行的。
趙忠心
(責編未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