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力 馬環宇

1986年,29歲的他被任命為遼寧省營口市化學纖維廠成品車間主任;
1989年,32歲的他因貪污罪被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
2000年,43歲的他與6位在監獄里結識的“兄弟”辦起了鐵藝制品廠;
2005年,48歲的他經營管理的企業有員工51名,其中34名為刑釋解教人員。
他叫焦基發。
他說:“其實,許多人都是因一時糊涂才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這些人在走出‘高墻之后,大多都非常希望能夠得到重新做人的機會,我當初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陷入“高墻”,五年里妻亡父歿痛何堪
1986年,焦基發被任命為營口市化學纖維廠成品車間主任。當時,彈力絲十分走俏。全國各地的銷售商得知營口化纖廠有彈力絲后,紛紛托關系,找朋友,想辦法。找焦基發辦事兒的人多了。
一次,一位溫州商人通過焦基發以處理絲的價格提走了5噸彈力絲,為答謝焦基發,他一次性送給焦基發20多萬元。當焦基發解開溫州商人提到他家的大編織袋,把幾百沓10元面值的人民幣一股腦兒地倒在床上時,焦基發傻了:擺在他面前的是整整一床的錢……
“就這樣,我因犯貪污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那一天,是1989年11月18日。”焦基發低著頭述說。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他仍然無法掩飾內心的痛苦與絕望。“在我服刑前,母親前來探視,她泣不成聲地對我說:‘你媳婦兒去了,她來看你,路上出了事……車禍……”焦基發停頓了一下,仍然只是低著頭。這個東北漢子雖然沒有在記者面前表現出他內心深處存留至今的那一份痛楚與哀傷,可是他卻將這一番刻骨銘心的感受寫在了自己的日記中:“我感到,我這一生完了!沒有什么希望了!我迷迷茫茫、昏昏噩噩,我的心差不多已經死了!”
“我聽說,你在獄中表現得不錯。”記者打破了沉默。焦基發抬起頭,微微笑了笑,“我入獄后不久,正逢監獄方面向我們征集管理意見,于是我便把自己原來做管理時的一些心得體會全部整理了出來,連同我對監獄方面的管理所提出的意見,總共寫了兩萬多字。后來,我的合理化建議得到監獄方面的認可;我還當上了監督崗犯人大組長。”“是不是就相當于學校里的班長?”記者問。
“差不多吧!當時,監獄方面提出讓犯人管理犯人,所以我就當上了犯人的‘頭兒。由于我原來就是做管理工作的,所以在監獄里當起犯人的‘頭兒也就比較得心應手。為此,我先后多次立功受獎,原司法部長蔡誠還接見了我。”焦基發淡淡地笑了笑,又低下了頭。
記者翻開焦基發的個人總結材料發現,犯人“頭兒”的工作,實際上對他后來取得的可喜進步影響非常大。他在個人總結材料中寫到:“自從在監獄里做起了犯人‘頭兒這份工作,我就像是換了一個人!常言道:‘男子漢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既然給我工作做,就說明我還有用,還可以為社會做貢獻……”
1994年12月8日,焦基發被提前5年釋放出獄。當焦基發出現在自家的門前時,他和家人都傻了!母親和孩子沒有想到,他這么快就回來了;焦基發卻怎么也沒有想到,房間里竟然擺放著父親的遺像。
走出“高墻”,七名獄友要學好自創企業
父親的去世對焦基發的打擊巨大。一方面,他覺得對不起父親;另一方面,父親不在了,他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可是家里因為他的事已經一貧如洗,只能靠母親200元的退休金勉強維持生活……
焦基發出去找工作,但人家一聽說他是一個刑滿釋放人員,就都推說要考慮考慮,有的干脆搖頭說不要。在那段日子里,焦基發為了生活,去基建工地當過出力工;上街蹬過三輪車;蹲市場賣過菜;只要能掙錢,什么活他都能干。
幾年后,焦基發在獄中結識的一些獄友接連陸續地走出“高墻”,回到了各自的家。他們找工作,也同樣經歷了和焦基發找工作時一樣的難堪……不久,他們懷著對焦基發的信任,紛紛找到了他,把焦基發當成了訴說苦惱的對象……一來二去,一些問題便擺在了焦基發的面前,這些人怎么辦?他們找不到正當的工作,一些人又不肯去吃苦,有的人重操舊業,再度走上犯罪道路。
“有一個叫張臣的,曾經和我一塊兒服刑。刑滿釋放后,因為沒有工作,家里又沒有人管,于是便整天泡在歌廳舞廳,沒錢了,就糾集一伙人去敲詐搶劫。結果,不到一年就被公安機關抓獲,被法院處無期徒刑。那天,我參加完張臣的宣判大會回來后,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一合眼——張臣的那張臉上既痛悔又無奈的表情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會有多少個張臣再度走進監獄啊!”說到這兒,焦基發終于抬起了頭。“第二天,有6個兄弟過來找我,對我說道:‘老大,你帶著我們干吧!我們不怕吃苦!我于是再也沉不住氣了!我有技術專長,會制圖設計,如果能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搞鐵藝加工,大家相互約束,發揮特長,沒準兒就能走出一條嶄新的人生之路。”焦基發興奮地說道。“沒有錢,我就把自家的住房賣了,用賣房得的3萬元,買來簡單的設備和工具,租了兩間房子,辦了營業執照……2000年初,我們的鐵藝制品廠就算正式開張了!”焦基發說到這里,神情中有著一種按捺不住的喜悅。“我們這個特殊企業的7位成員,都是刑釋解教人員。為此,我給大家約法三章:一、不說謊,不偷不搶;二、不攀比,不玩不賭;三、不犯法,不惡不壞。”焦基發掰著手指,一邊數一邊說……“我還專門做了一塊匾‘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并且掛在了辦公室內最顯眼的地方。”
無形“高墻”,再入困境書記來幫
“我們的想法雖然挺好,但做起來實在太難了!辦廠伊始,我們一無資金,二無活源,三有社會的偏見。我們幾度陷入困境。”焦基發嘆了口氣繼續說道,“要說困難,當時最難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設備,一旦進入冬天,就不得不停工了!停工時,我又不能像其他企業一樣讓員工放假,因為我們這些人一但散了,就說不定要出事兒,所以,一到冬天,我就犯愁……”
焦基發四處借貸都因不被信任而遭到了拒絕。無奈之下,他萌生了向營口市委書記寫信求助的想法。“我當時真是沒招兒了!就想著試試吧,反正也沒有其他的辦法了。”2003年3月12日,焦基發在這封求助信中誠懇地寫到:“我們是一群曾經犯過罪的人,今天我們壯著膽子向您訴說我們艱難的處境……我們這些刑釋解教人員大多數是想好好干的,為了接受以往的教訓,避免重新犯罪,我們大家組織起來自謀職業,開辦了鐵藝制品廠,現在我們設備短缺,籌集的錢也花完了!活兒也干不下去了!于是,在萬般無奈、借貸無門之際,我們也只能向您求助了……”
市委書記將這封來信仔細地閱讀了幾遍。隨后,在信紙抬頭的空白處,寫下了一段批示。當3萬元貸款交到焦基發手中時,他頓時驚呆了!“我們這幫人在社會上到處碰壁,被許多人瞧不起,黨和政府并沒有嫌棄我們,就是為了這一份信任,我們也要爭口氣!”
永別“高墻”,給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焦基發的工廠里共有51名員工,包括34名刑釋解教人員。
說起自己的員工,焦基發的眼睛又亮了。“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就是我們這些從大牢里走出來的人,其實有很多人也是因為當初一時糊涂,才走錯了路。如今,我們也想學好,也想重新做人啊!”
一次,焦基發的工廠為東升冷庫做保溫工程,有一天下班后,工地丟了一些廢舊金屬,老板馬上懷疑到了焦基發的員工。好在時間不長,案子破了,證明這件事與他們毫不相干!焦基發才長舒了一口氣。
焦基發說,雖然他們這些曾經有過“污點”的人承受著來自社會上的甚至是來自家庭、親戚、朋友的壓力,但是,只要是他們一心想好,還是可以找到容身之處,走上正軌的。廠里焊工班段長柏玉龍,以前,妻子因他滿身惡習,不正經過日子,賭氣鬧離婚不成到南方打工8年不回家,給他扔下了年僅6歲的孩子和年邁的老母親,柏玉龍到了焦基發的工廠后,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怕臟不怕累,成為了企業里的一名骨干。2004年,柏玉龍的妻子在南方出車禍無錢醫治,焦基發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上號召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為柏玉龍的妻子捐款6000元,幫他把妻子從南方接回來治病。當時,妻子看到丈夫的變化,感動得哭了,她當著大家的面說:“我不走了,只要你們把廠子搞好,我就一心一意和柏玉龍過日子。”
“您覺得,從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是鐵藝廠的人員好管理?還是原來做車間主任時好管理呢?”記者問焦基發。
“當然是原來的好管理啦!”
“那您為什么要在廠里招收這么多刑釋解教人員做員工呢?”記者追問。焦基發愣了一下,“犯人也是人啊!其實,犯人的自尊心是很強的,也是很怕受傷害的,我也曾經是犯人,那時候,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在我想改過自新的時候找不到機會。現在,我靠黨和政府的關心以及大家的支持辦起了企業,我有能力了,我不能再看著其他‘出來的人由于找不到機會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