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強 陳立勤
優雅的領館建筑
徐匯區永福路2幢花園相連的獨立別墅,就是德國駐滬總領事館,一幢是總領事辦公場所,一幢是官邸,都是上海市保護建筑。據說分別是解放前上海的煤炭大王和紡織大王的私人住宅。除了獨到的造型、精心的設計建筑外,兩幢別墅都擁有很大的花園,這在市中心是很難得的。擁有博士學位的芮悟峰 Wolfgang Rohr總領事對于這樣的辦公和居住環境顯得特別滿意。他經常在花園里舉行Party。
總領事解釋說,這里并不是德國駐滬總領事館的全部,他們還另外在3個地方設有機構:在吳江路和浦東各有一個簽證處,在福州路還有一個文化教育處。
總領事館的轄區是上海、江蘇、浙江及安徽。上海及周邊地區是德國企業最為集中的地方,其中上海有650家,轄區有2000家之多。總領事館的全部工作人員49人,其中德國人和中國人各占一半左右。
墻上只掛一幅木刻畫
走進總領事的辦公室,我發現四周墻壁上只有一幅木刻畫掛著,里面是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林語堂等人。總領事告訴我,這是1933年5月13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前往德國駐滬總領館,強烈抗議希特勒上臺后焚燒書籍、迫害猶太人的行徑。這是國際上最早出現的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正義舉動。因而他對這些偉大的中國人特別尊敬。
我們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歷史和政治的話題了。希特勒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和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其中虐殺了600萬猶太人。戰后德國人和政府都對戰爭罪行進行徹底的反省。
連德國企業都有反省的具體表現。如:奔馳汽車、大眾汽車等公司都將強迫勞役事件寫入公司史冊,都建立了受害者紀念碑。“大眾”的碑文寫有“懷念備受虐待的幾千勞役者”,公司每年還安排新員工到集中營祭掃。德國個別右翼團體放火燒毀集中營遺址一角,就有50萬人示威游行;失業青年因排外而殺害2名土耳其人,全德幾百萬人上街抗議。
我甚至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原來興旺的希特勒家族如今只剩下3個人了,都是希特勒的侄孫。到1999年,他們分別是33歲、47歲、49歲,僑居美國。他們不敢向世人提起身世,竟共同發誓:永不結婚,永不生育。他們決心讓希特勒家族的基因從世界上消失,使希特勒家族斷子絕孫,以此來贖罪。我當然不贊同血統論,但他們的這種近乎極端的做法,讓我們知道德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一點也不含糊!
遠的不說,今年2月5日在慕尼黑一個國際會議上,德國內政部國務秘書漢寧首先向日本副外相鹽崎恭久質問:“為什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要參拜供奉有戰爭罪犯的靖國神社?”鹽崎涂脂抹粉地稱,小泉參拜是日本對過去侵略戰爭給亞洲國家“造成的問題”表達“深深的懺悔和道歉”。
“這不是問題,而是戰爭罪行!”在場的中國代表張志軍立即強烈反駁。在德國,在歐洲,不可想像會發生公開宣揚法西斯標記,公開鼓吹支持希特勒的言論,這在法律上是明令禁止的。
是啊,我們中國人在歷史問題上常將今天的德國人與日本人作比較。我又忽然想到了總領事的中文名字,當中有一個“悟”字……
“嘎門貨”不再“嘎門”
總領事告訴我,他剛剛接待了一位來自德國的人,正準備到上海的安亭建設幾個綠色環保建筑物,據說只要點一根蠟燭,整個屋內就會暖和起來了。一年多前我在德國旅游時,就看到了竟然有一種德國制造的不銹鋼肥皂,可以洗手,永遠用不完。至于地鐵、磁懸浮,更是德國人在上海的驕傲……
我們中國人現在一說到德國貨,第一印象就是優秀。其實對于德國的過去,人們很少知道如下一些信息:它直到1871年才成為統一的國家,在這之前,它擁有350個侯國及1000多個邦國;早年的德國貨是沒有聲譽的。有一種說法,開埠后的上海人將德國(GARMEN)念成了“嘎門”,上海話里的“嘎門貨”,說的就是“德國貨”(GERMAN)。由于德國貨與英國貨相比較質量太差,所以上海話的“嘎門貨”就有“貨色差”的含義,“嘎門”也成為“不喜歡”的代名詞了。
“嘎門貨”變成了最有聲譽的優質工業品。這說明,戰后的德國人多么具有勇氣和智慧,它脫胎換骨了。如果有人一定要強調自己國家的不發展,是由于歷史上種種的災難所拖累,那么請看看德國吧,一個被戰火徹底毀滅的國家照樣重新屹立起來。
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現在卻變為愛好和平的國家;而它的許多工業產品在世界上也成為一流。
相愛在中國
總領事今年58歲,到中國當外交官已有10年的時間。他與夫人凱茜Silvia Kettelhut相識、戀愛的過程也都是在中國。總領事興奮地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今年3月19個月大,中文名叫蘇慧雅。這自然是他夫人起的名,因為凱茜在波恩大學讀的就是漢學博士,曾經將老舍的小說《正紅旗下》翻譯成德文出版。要知道,老舍的語言十分深奧,而且帶有極濃烈的地方色彩,是很難翻譯的。
于是,我另約時間到官邸訪問了凱茜。在今年春節期間上海的電視上,她被評為“慈善之星”而上臺領獎。凱茜告訴我,在上海的外國領事夫人有一個團體,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為兒童福利院服務。她擔任了3年的“聯絡官”,這也許她懂中文,是個“中國通”的緣故吧。今年4月,她們還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義賣活動。這使我想起120多年前,在滬外籍婦女成立的“天足會”,旨在廢棄中國婦女纏足的傳統惡習。對于外國人做的好事、善事,我們中國人是不應該忘卻的。
新著出心聲
今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凱茜編著的《就職——德國駐上海領事館150年掠影》。凱茜介紹說,當時她對永福路的總領事官和官邸這兩幢漂亮的洋房十分欣賞,因而就到上海檔案館去查閱資料,想弄清楚房子的來龍去脈。結果她意外地發現了一些早年德國駐滬總領事館的檔案,于是就開始產生出版這本書的念頭了,算得上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我想,她自己是漢學博士,又是現任總領事的夫人,由她來完成這項工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同樣在這本書里我看到,凱茜將宋慶齡等人到德國駐滬總領館遞交抗議信后,德國外交官所寫的報告,也公之于眾了。那些報告稱,宋慶齡等人前來抗議迫害猶太人一事,在德國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生過。顯然,這完全是一種抵賴。我想,這樣客觀反映歷史的書籍,對研究中德兩國關系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