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虎三
2005年5月,當我到達四川彭山仙女山山腳時,艷陽高照,但山門前門可落雀,看不見一位游人,景區的售票處門窗緊閉,兩位景區的工作人員在一把太陽傘下無精打采閑坐著,這一切,清靜得近乎于冷落了。我今天將要造訪的仙女山,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老壽星彭祖修身養性的道場;世界養生長壽文化的發源地。
詞典一: 蜀地佛之源頭
1944年5月中旬,一陣巨大的轟鳴聲打破了天空的沉靜,12架美式大型運輸機排成縱隊,壯觀地從仙女山上面飛過。這批飛機的目的地是距此處不遠的四川新津縣,那里有當時美軍在中國第一、遠東地區第二大的空軍基地。12架運輸機中搭乘的是美陸軍航空兵20航空總隊的第一批地勤人員。他們在新津機場順利降落后,立即展開了緊張的前期準備工作,不久后,每天約有20余架運輸機將各種設備器材、汽油、彈藥、交通工具及指揮人員空運至此,再分送到川西各基地,空勤人員亦分乘輕重轟炸機、驅逐機抵達川西各機場;美式B-29重型轟炸機常從這里起飛去轟炸日占區和日本本土,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侵略。
這段《新津縣志》中的史實,表面上看來,與我將要造訪的仙女山并無多大關連,雖然在歷史上,仙女山所屬的彭山縣與新津和同樣距此地不久的成都所轄的古鎮黃龍溪,都同屬于三縣衙門管轄。但2004年,正是在古鎮黃龍溪的一個小飯店,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者與我的一次交談,讓我有機會把它們各自所屬的時光與歷史的碎片,慢慢拼結在一起。
老人姓李,是那家小飯店的房東,年歲頗高但身體硬朗,十分健談。據老人回憶到,當時在新津的空軍基地,除了美國的飛行員與地勤人員外,也有不少當地的百姓在里面干些雜活。那些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川西,人地兩殊,但是,據在基地工作過的同鄉事后對老人講,基地中有許多美國人,都知道離機場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景點名叫“仙女山”。
現在,我們已無法考證這群來自大洋彼岸的藍眼睛金頭發的美國人,在來中國之前,是從何處渠道知曉了仙女山的存在。如果老人的回憶是確鑿無誤的,那么,惟一可以證明的是,今天在我眼中冷寂得幾乎被世人遺忘了的仙女山,起碼至上個世紀40年代,在海外還是頗具知名度的。
其實,仙女山在海外大名鼎鼎的情形,如依據此地的傳說,至少還可向前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印度保拉法帝國時期。相傳釋迦牟尼創原始佛教后不久,聽說東土西蜀有彭祖的養生長壽之術,出于對中華修身術的重視以及豐富佛教修心學說的需要,他即派弟子摩訶那與耶舍伽不遠萬里,前往東土取經。摩訶那與耶舍伽翻越雪山、涉水過河;風餐露宿一路奔波,終于到達了仙女山。雖然此時“古今長壽第一人”彭祖早已駕鶴西去,但此二人仍向彭祖的后輩弟子們,請教學習了養生長壽之術。
隨后,摩訶那與耶舍伽便在此山靜心修煉,長達十年時間。他們邊修心養身,邊翻譯佛教經文,此即為蜀地佛之源頭。二人回到印度后,將彭祖的導引行氣術用于瑜伽功中,又將靜坐修煉法提煉成為佛教的靜坐打禪功。
摩訶那與耶舍伽“東天取經”的故事是否真實,今也無可考證了。但這個傳說起碼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早在遠古時期,古蜀與今印度半島就有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近年來,最遲于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就已開通,史書中記載為“蜀身毒道”的“南方絲綢之路”一線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也為此傳說增添了不少佐證的史料。如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大量海貝中,有一種齒貝,大小約為虎皮斑貝的三分之一,中間有齒形溝槽。這種海貝只產于印度洋深海水域。顯然,這種齒貝是從印度洋北部地區引進的。與此同時,三星堆遺址中,與齒貝同時還出土了大量海洋生物青銅小雕像。這一點有力地證實了三星堆古蜀文化與印度洋南亞地區古文明之間存在著直接文化交流和聯系。因為古蜀民族只有身臨印度洋地區,并在那里獲得深刻的海洋生物印象,才會在古蜀地區制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青銅小雕像,從而使三星堆古蜀文化放射出南亞文明的奇異光芒。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正讓海拔608米的仙女山在神州眾多的俊嶺秀峰中占據獨特地位的主角,我個人認為,還是《神仙傳》所記歷史上那位“善導引行氣,堯時封于大彭,至殷未已,年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的彭老壽星。他是中國古代公認的年齡最老的壽星,屈原《天問》篇里便云:“錢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何久長。”據說彭祖及其女兒在山生息修煉,最后成仙升天,故此山古稱彭望山、彭女山。古蜀史志《華陽國志·蜀志》于犍為郡武陽縣下載:“郡治,有王喬、彭祖祠”,又載:“王橋(喬)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彭蒙之“蒙”,與“望”音近相通,《續漢書·郡國志五》犍為郡武陽縣下載有“彭望山”,劉昭注引《南中志》云:“縣南二十里彭望山”,又引李膺《益州記》:“縣……下有彭祖冢,上有彭祖祠。”在古代,此山又名彭亡山,依《元和郡縣志》卷三二載:“彭亡城亦曰平無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
詞典二:“竊國封候”的雞肉湯
在小說家金庸的筆下,馬屁精韋小寶一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可稱為阿諛肉麻之語中極品的極品。韋大人每揮此利器,便聞者大悅,遭難呈祥。但從眾生普遍的心理結構來推演,“壽比南山”從來都是集體無意識中一個堅不可摧的永恒信念。難怪看穿乾坤世界、悟盡宇宙真諦的莊子,在其《逍遙游》中也不無羨慕地稱贊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而主張入世大濟蒼生的儒學始祖孔子也十分傾慕彭祖,他在《論語》“過而”篇寫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老彭”;荀子《修身篇》也云:“以治氣養生,則后彭祖。”
關于彭老壽星的身世,西漢劉向《列仙傳》載:“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壽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禱請風雨,莫不輒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祠訖,地即有虎跡云。后升仙而去。” 《列仙傳》吹仙捧神,行文“忽悠”,道聽途說甚多,自不可全信;《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云:“彭祖自堯時舉用,歷夏、殷,封于大彭”。依據目前一些可靠的史學資料,如《史記·楚世家》之類,現在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彭祖姓錢名鏗,系顓頊帝三玄孫,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傳人。“制羹獻堯”而受封于大彭,因其受封于彭(今江蘇省徐州市),故史稱“彭祖”。彭祖在受封彭地后,帶領彭氏部落,建立了大彭國,這是夏朝東方比較強大,政治關系也較密切的屬國,夏王啟曾命大彭國君壽平定西河叛亂。大彭國至商朝前期仍很強大,商王外壬時,幫助商平定了邳人、姺人的叛亂。但是,商王武丁在位時,滅掉了大彭國。
關于彭祖“制羹受封”一事,歷史上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當年堯帝患了嚴重的厭食癥,滿朝文武一籌莫展。彭祖毛遂自薦,首創“雉羹”獻于堯,帝嘗上一口就胃口大開,食后身心大悅,厭食之癥離奇痊愈。在《本草綱目》中,稷米有“益氣、補不足、作飯食,安中利胃宜稗,涼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補中、益氣力、止泄痢、除蟻瘺”等功效。彭祖將兩者合二為一,難怪堯食后龍心大悅,龍體大爽。
彭祖的“雉羹”,是中華關于烹飪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烹飪史略》稱他為中國第一位廚師,是廚師的祖師爺,這也有根有據,毫不夸張。至今徐州仍別名為彭城。廚師行業尋根溯源尊崇彭祖為祖師爺,也把徐州城內的彭祖廟作為祖庭。而據以后美食家們多方用心考證,多次用嘴品嘗,所謂彭祖“雉羹”,即用野雞煮爛,與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種湯羹類。它具有鮮香醇厚、易消化等特點。因源于上古,享有“天下第一羹”之美譽。俗話說:生姜還是老的辣,彭祖用一碗雞肉湯,便“竊國封候”,手段上自比韋小寶市井無賴之流高明、智慧。這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不管世事滄桑,知識永遠是力量;從歷史淵源來看,歷來以廚藝得寵于天子者,大有人在,但如彭祖連升九級,一飛沖天,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了。
(未完待續)
責編:趙繼才zhaojic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