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指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并由國家頒布實施而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用于調整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連接、比例關系及教育權力配置關系的學校教育制度,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領導體制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校的組織編制、課程的設置和規章制度的擬定都要以學制為準。1902年頒布的“壬寅學制”是我國有系統的近代學制的肇始,但未施行。1904年,張之洞領受朝命,對學制重新厘定,奏準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較“壬寅學制”頒布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更為詳密,隨之頒行全國,以迄清末,即所謂的“癸卯學制”。癸卯學制是我國近代第一部由國家頒布并施行的全國學校教育制度,它第一次系統地引入了近代西方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分科立學的觀念,把中國傳統的史部(中國史學門、中國地理學門、中國文學門之周秦傳記雜史等)、子部(中國文學門之周秦諸子等)、集部(中國文學門下設的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四庫集部提要等)知識系統納入到文學科大學之下,促進了學校課程布局和教學內容的變革,為創設具有近代意義的學科門類和知識體系提供了制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