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教學是針對傳統的“指示性”教學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以“二不”“四自”為核心精神,即教師不指示教學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它在理論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但在實踐中,教師卻遇到了一些困惑,如怎樣處理生成與預設的關系、自主活動與教師指導的關系、情感與認知的關系等。本文將結合課例對此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一
“非指示性”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目標的生成,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教師教學目標的預設。
隨著課改的推進,“生成”這個詞越來越走俏,正如有人指出的,“生成”已成為一種教育價值追求。“非指示性”教學重視學習目標的生成,要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生發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目標,但這一學習目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探究的推進和討論的深入,舊的目標可能完成,新的目標不斷生成。由此確定的學習主題將更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更符合學生的興趣需要,從而使教學過程更加充滿活力。
然而由于過多地關注“生成”,部分老師在進行“非指示性”教學時,出現了不作為的情形,放棄了對教學目標的預設,常常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這可能是由于教師對“不指示教學目標”的誤解造成的。其實,“不指示教學目標”并不意味著“不預設教學目標”。所謂“不指示”是指不明確地告訴學生、不刻意地誘導學生,兩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我們在提出“不指示”時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承認了教學目標的存在,因為不存在教學目標就無所謂指示不指示。所謂“預設”是指在考慮文本和學生的基礎上教師所做的計劃。可以想象,沒有目標的預設,學生將學習不到應該掌握的語文知識。語文到底應該學習哪些知識,應該按怎樣的順序讓學生掌握,只有老師知道。
以鄭逸農老師執教的《雨巷》中的一個片段為例:
師:現在交流一下各自的研讀成果。……
黃:我的學習主題是如何用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江:我的學習主題是詩的意境美。……
王:我的學習主題是詩人的感情。……
徐:我的學習主題是感情的融入。……
陳:我的學習主題是樸實感情與文字。……
……
一節課下來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習主題,有的是內容方面的,如情感、意境;有的是形式方面的,如語言、構思。除去開場白和結束語,每個主題的學習時間不到幾分鐘。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將一個問題講清楚弄明白恐怕不是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來把握教學目標,不能局限于一節課、一個單元,而要考慮一學年、六本書,對三年的教學目標進行有選擇有重點的統籌安排,有的內容講透徹了就無須重復。
二
“非指示性”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學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的人。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內在規定性。提倡自主活動首先是對學生的尊重。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同樣需要向人們證實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被認可與欣賞的。需要的滿足將激勵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其次,知識觀的轉變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知識不再是客觀的、中立的、積累的,而是主觀的、價值的、批判的。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傳授來獲得,而更多地需要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構建。研究表明,能自由參與探索和創新時,學生學得最好,所以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活動在“非指示性”教學中表現為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學習主題,確定學習方法,內化學習內容。它尊重了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然而有教師提出疑問:過多地信賴學生如何保證認知質量不降低呢?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在新的教育觀念下,教師已從權威地位退下來,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教學責任的放棄。如果把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比做一個團體,教師將是這一團體中最成熟的成員,他對團體成員負有獨特的指導責任。
以鄭逸農老師執教的《登岳陽樓》中的一個片段為例:
每人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進行書面的“一句話”欣賞——
饒:我欣賞的是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作者)圓了少年心愿卻泛起心中愁苦,從“昔”到“今”這中間的顛沛流離(包含著)多少無奈凄苦,作者的精神已被折磨得疲憊不堪。……
蔡: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初讀意境很美,再讀耐人尋味。……
嚴: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個“無”字、一個“老”字,將詩人悲切的現狀真切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令人傷感。
葉:我最喜歡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里的重點在于一“無”一“有”的對比,寥寥十字,孤獨無助的意境便被營造出來。
……
師:我向各位介紹幾句古人的評點。……
挑選詩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確定主題的過程,對所選的詩句進行“一句話欣賞”是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自我探究的過程,這一學習過程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策略。學生理解比較到位的,教師應給予肯定并加以強化,使理解鞏固加深;學生理解較為膚淺的,教師應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深化;學生理解錯誤的,教師應給予引導,幫助訂正;學生不理解的,教師應使學生回到課本中再閱讀再體驗。
三
“非指示性”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評價的能力。于是“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成了教學的主流,成為眾多教師追求的目標。在“非指示性”教學中,學生在閱讀文章后圍繞學習主題進行小組交流和班級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談感受,是一種思想上的交流和心靈上的溝通。學生的體驗中有相同觀點的融合與補充,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碰撞。加上教師的體驗和專家的體驗,整個課堂從體驗開始,圍繞體驗展開討論,又在學生的一句話體驗中結束。這是“非指示性”教學的特征之一,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因為我們都知道,體驗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知識的積淀。這里的知識不只是我們常說的陳述性知識,更多地指程序性知識,如,怎樣從文章中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主題、怎樣對所選的問題進行探究等。單純的情感體驗只能停留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不僅對認知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影響情感體驗的質量。
以鄭逸農老師執教的《故都的秋》中的一個片段為例:
交流第四個問題:比較《我的空中樓閣》與《故都的秋》的不同風格。
周浩:前者是珍珠,后者是鴿蛋。一個高貴幽雅,一個樸實無華。
夏玲意:前者如同一幅風景秀麗、色彩斑斕的油畫;后者如同一幅落蕊滿地、清靜飄逸的水墨畫。
范靈芳:前者似乎是天空中的彩云,華麗、優美,讓人向往;后者似乎是晴朗的天空,沒有裝飾,平平淡淡,卻也讓人回味無窮。
馮俊鵬:前者如同朝氣十足的少年,后者如同穩重的老人。
……
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可是關于什么是風格,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比較等問題,教師并沒有向學生交代,學生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和對教師示范的模糊記憶來體會和把握,很難從學理上加以解釋。籠統地讓學生比較,學生可能局限于一點,或者僅僅憑感覺來分析。
“非指示性”教學對傳統的“指示性教學”的反叛是有力的,但其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審慎對待,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這項改革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王尚文《師生合作共同成長》,《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3期。
(2)鄭逸農《走進雨巷體驗意境——〈雨巷〉“非指示性”課案》,《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12期。
(3)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4)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鄭逸農《反復誦讀逐層深入——〈登岳陽樓〉教學案例》,《語文學習》2005年第2期。
(6)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教育:一種教育理念》,《語文建設》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