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要搞發明創造就必須動腦筋想問題大腦要進行思維活動。思維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指人們在觀察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并獲得初步概念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以獲得符合實際的認知活動的過程。“求異思維”中受到啟發,進行分析、綜合、判斷而獲得新的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
這種事例不勝枚舉。例如1767年的夏天,瑞典的氣候異常炎熱,一天斯德哥爾摩城內最大的沙蘭伯格藥房運來了幾大桶啤酒。工人們正在把沉重的酒桶從馬車上卸下來,藥房里年輕的藥劑師過來了。他打開桶蓋仔細看了看。啤酒是從意大利運來的,質量是上等的,只是一路上經過太陽的曝曬,桶內結了厚厚的一層硬殼。
“咦,這是什么東西?”顯然啤酒桶壁上這淡紅色的硬殼引起了藥劑師的興趣。他吩咐工作幫助刮下一些硬殼,并拿回他的房間。這位藥劑師叫舍勒。他從15歲開始到藥房當學徒。雖然沒有進過大學,但他勤奮好學,對比學很感興趣,特別愛好各種化學實驗。他利用沙蘭伯格藥房豐富的藏書和工作的便利條件,自學了紐曼、萊姆里、孔柯爾、斯塔爾等許多化學家的著作,還親自動手檢驗了不少物質的化學性質。
當天晚上,舍勒興沖沖地喊來了他的朋友萊齊烏斯。萊齊烏斯是位年輕的化學工作者,同舍勒有著相同的志趣和愛好,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做各種實驗。當舍勒拿出從酒桶里刮下來的紅色硬殼,要求萊齊烏斯共同研究一下這種東西時,萊齊烏斯立刻高興地答應了。
兩位年輕人把這種像石頭的東西稱為酒石。他們用加熱的辦法把酒石溶解在硫酸里,待冷卻后得到了一種晶瑩透明的晶體。看著這塊晶體,舍勒和萊齊烏斯琢磨開了:這玩意兒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它的味道是甜的呢,還是苦的?
舍勒想,這東西既然是從啤酒沉淀物中提取出來的,大概不會有毒,便決定冒險試一試。他拿起一塊晶體用舌頭輕輕一舔,原來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苦的,而是一種類似酸葡萄的味道。后來他們倆又把晶體溶在水里,經過幾次實驗,發現它有酸的許多性質。于是,舍勒和萊齊烏斯便給它取名為“酒石酸”。
酒石酸提取成功后,兩個年輕人興致勃勃地將他們的發現寫成論文,寄給了瑞典皇家科學院,誰知道,世俗的觀念使這兩位無名小輩的研究成果遭到冷遇,他們的論文被放在一旁無人問津。
舍勒等了很久沒有接到皇家科學院的答復,但是,他并沒有因此灰心。酒石酸的提取,使舍勒意識到,自然界的植物中,可能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不同的酸。于是,一種求異的事業心鼓舞著他,舍勒按照發現酒石酸的經驗,從自然界的植物中又提取了出了許多酸。他在1776年制得草酸和尿酸;1780年制得乳酸;1784年制得檸檬酸;1785年制得蘋果酸;1786年制得五倍子酸……
舍勒自發現酒石酸后,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化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終于成為知名的化學家。
科學家和發明家運用“求異思維”能啟迪思路,獲得新的發明創造,企業家也能通過求異思維獲得新的經營策略。例如,美國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在一次郊外散步時,偶然看見幾個小孩兒在愛不釋手地玩一只既骯臟又異常丑陋的昆蟲。他頓時受到啟發:現時市場上銷售的玩具一般都是形象優美的,假如生產出一種丑陋難看的玩具,將會如何?于是,他的公司快速推出一批“丑陋玩具”,并一直暢銷不衰。這位“洋老板”成功的決策,也是受益于超常規的“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