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7日,從第2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承辦地澳門傳來喜訊:湖南省婁底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謝立言同學的《日本醫蛭趨食性行為及植物驅避劑篩選》項目,獲第2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并獲英特爾英才獎。
至此,近4年來,該校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共有七個項目獲得湖南省一等獎,三個項目獲全國一、二、三等獎。
以上佳績的取得,得益于學校的創造教育。我校確立了“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本,讓每個學生在創造實踐中成長”的育人理念,根據這一理念,具體地提出了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創造性人才?!本唧w的操作思路是:以創造教育為特色,以德育為核心,以科技教育為載體,以課題研究為動力,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心理教育為輔佐,教學做融合,實現“德知雙全,文理兼通,身心兩健,學創俱能,培養素質全面的現代中國人”的辦學目標。
一、策劃活動,營造氛圍
我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引導學生開展以創新為指向,以自我探究為核心,以多種現實主題為內容的實踐活動。創新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基本特點。
1.新聞聯播活動 利用每天下午課前15分鐘時間,以班級、學校新人新事及本地區有意義的最新消息和國內重大新聞、國際重大事件等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輪流主持“小電臺”、“小廣播”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學生創造的多種小欄目如“新聞樅橫”、“科學之謎”、“班內焦點”、“學生生活紅黃藍”、“歷史小擂臺”等為基本編組程式,以學生對信息的收集一編寫一播報一評議為基本運作步驟進行。
2.班級主題活動 利用每周班團活動課,在班主任指導下,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及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由學生自主設計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主要有:辯論會、演講賽、專題論壇、課本劇表演、采寫新聞報道、小記者招待會、撰寫調查報告等。
3.科技創新活動 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愿組合,有選擇地參加信息技術和數、理、化、生為主要內容的競賽活動,科技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創新大賽活動,科普知識講座活動,圍繞科技、社會、環境為主題的小課題、小實驗興趣活動等等。學校設立“創新實踐活動月”和每日一講的“小發明家”故事活動,班級開辟“創新大看臺”、“‘三小’小擂臺”等創新思維活動課。
4.文化藝術活動 組織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活動興趣小組,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和體育文化節,定期舉行“十佳節目主持人”、“十佳歌手”、“十佳樂手”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青春風采,增強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
5.社會實踐活動 我校每學年安排25天社會實踐活動,其中軍訓5天,參觀、調查、訪問工廠、農村、軍營及社會實踐基地20天。如對學校附近的孫水河水質的調查、檢測;走進鋼城——漣鋼可持續發展調查;婁底市區粉塵污染及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調查等等。
創造是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我校策劃創造教育的系列活動,堅持四個基本的信念:第一個信念是堅信每一位正常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都能通過適當的教育,取得創造性的成績,成為某一方面的創造性人才,因此,創造性實踐教育活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第二個信念是堅信人的創造力及其發展只有類型和層次上的個別差異,因此,對每位學生的創造力,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培養,必須堅持個性化培養;第三個信念是堅信在人的創造素質的發展中,教育起主導作用,教育是培養人創造素質的最佳途徑;第四個信念是堅信學生是創造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各種條件,幫助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全面發展自己的創造素質。
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營造了濃厚的創造教育文化氛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除前面所列的獲獎情況外,還在其他不同領域取得了好成績:2000年學生王琴、盧俏巧撰寫的《婁底市的粉塵污染,你何時減輕?》獲全國環??疾靾蟾娑泉劊豢锓鐾瑢W的科技小發明作品《板栗剝殼器》獲省二等獎;雷達同學的科技小發明作品《省力菜刀的設計》獲省二等獎;陳婧、何金艷、李帥杰、朱菲、鄭威等同學采寫的研究報告《未來需要孫水,孫水需要未來》獲湖南省第2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曾鳴、謝婧、曾習通的《菖蒲的生長和凈化污水能力的研究》項目獲湖南省第2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王琴等同學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婁星區固體垃圾的處理及其調查》在湖南省高中“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中獲一等獎。
在學科競賽中,近5年來,我校學生參加奧賽有近450人次獲得市級以上獎勵;音體美教育成績也很喜人,書法美術有186人次獲省級以上獎勵;在省級體育比賽中,共獲獎牌169枚,其中國家級比賽金牌4枚;湖南省教育廳主辦的“三獨”(獨唱、獨舞、獨奏)比賽,我校學生先后獲得8個單項一等獎;晏蓉同學參加節目主持人大賽,獲中南賽區第一名,有20多名同學參加播音與主持專業考試,先后走進了高等學府。
二、探索模式,融入課程
我校致力于造就創新型教師隊伍,致力于構建自主探索課堂創新教學的基本模式,摸索出了5個基本類型、20種自主探索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并且,將心理教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其中,著重探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科技創造教育思想。
三、編制教材,培養隊伍
我校堅持把科技教育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學校組織人力編寫《創造性思維的策略》校本教材,并開設思維講座課。如語文學科的《提高作文能力與思維方法》、《趣情理自能作文》;數學學科的《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探索》、《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幾點嘗試》;物理學科的《物理學習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化學學科的《促進創新心理發展的策略》、《構建創新實踐體系,促進創新心理發展》;生物學科的《在生物課外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心理》、《生物的多樣性》等等。這樣,不僅做到了科技教育進課堂,還使科學思想進頭腦,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同時,我校加強教師隊伍觀念的更新,造就了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從1999年以來,我校教師教學比武獲市級以上獎勵者達94人次,其中獲省級一等獎17人次,在市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論文490余篇,獲市級以上獎勵的多媒體課件146件,出版專著41本。
四、課題推進,自由創造
“九五”期間,我校開展《初中活動課探索》的課題研究,構建了思想品德活動課程、學科興趣活動課程、新聞信息活動課程、科技文化體育活動課程、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五個板塊的活動課程,研究成果獲市一等獎,省三等獎,在省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多媒體技術與學科創新研究》課題成果獲省二等獎;《中學生自主探索與創新心理發展》課題自1999年開始研究,2000年10月則被確定為湖南省“十五”基礎教育重點課題,同年12月又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該課題研究堅持了5年時間,2005年元月,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組織了專家組結題鑒定,認為該課題研究構建了“活動、發現、思考、創新”的創新實踐活動運作模式,在課堂內外,創造了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活動育人形式,開發了育人資源,拓寬了育人途徑:課題成果在國內類似研究中處領先水平。現在,我校又有兩項課題被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為“十一·五”研究課題。
多年來,我校課題研究的扎實開展,極大地推進了創造教育有效實施,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取得的可喜成績,就是在課題研究的推進下自由創造的結果。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創造的世紀。知識經濟的本質和核心就是創新。面對21世紀,全球問題千頭萬緒,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開發人的創造力,發揮人的潛能,提高人類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消除人類在對付全球性問題方面的差距。在未來的挑戰面前,人類已經不能依靠有限的資源、能源,也難以依靠歷史的經驗,只有抓住“創造”這個關鍵,通過發明創造,才能取得突破。我們認為:創造,是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只要我們堅定創造教育的辦學理念,讓青少年學生成為小發明家絕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