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問:我的孩子快上幼兒園了,到現在他還沒有時間觀念,我該怎樣教育他?
答:孩子很小的時候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例如,嬰兒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這也是人生最早的時間知覺的表現。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這種對吃奶的時間所產生的條件性反應,就是由“生物鐘”所提供的時間信息而形成的。
幼兒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后,孩子也許會更規矩些。當寶寶有一些要求時,媽媽經常告訴他“吃過午飯”、或“等爸爸回來”“午睡之后”等等以作為時間的概念。因為這樣寶寶就立刻聽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應諾的時間再去做某事。這是幼兒的時間概念,因為孩子不認識鐘表,也不懂得幾點是什么意思。
1歲至2歲: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動作和語言來培養時間觀念。例如:每到清晨醒后,孩子會爬起來要求起床、穿衣;隨后指著毛巾要洗臉、洗手;走到桌邊要吃早餐。到了時間要上托兒所,母親上班了會揮手表示再見,晚上累了會走到床邊要睡覺。這種時間觀念形成后,孩子會逐步成為“運動定型”(不需成人每次教,而自然會去做),以后就會養成做事遵守時間,不拖拉的好習慣。
要給寶寶固定睡覺時間,睡覺的時間越固定,孩子們越容易執行。但因為小寶寶的時間概念尚不清晰,所以固定的睡覺準備活動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比如:“動畫片結束了,寶寶就該上床睡覺了。”一旦給孩子規定好上床睡覺的時間就不要改變。
2歲到3歲:孩子已能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時應該讓他接受時間刺激來鍛煉他的語言能力。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7點鐘按時起床、7點半吃早點,8點鐘上托兒所,下午4點或5點接他回家,6點或6點半吃晚飯,晚上8點半上床睡覺。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鐘表上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自己做一個只有時針的大時鐘,把床、面包、玩具等貼在鐘的相應位置上。如在7時貼上面包,表示7時要吃早餐了;在3時貼上玩具,表示3時是游戲時間。從小要養成守時、遵時、惜時、對時間有緊迫感。
幾點教育技巧:
1、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例如,“早上”可以“太陽出來的時候”、“奶奶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用其他孩子所熟悉的具體事件來表達。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聽懂了,而且能比較直觀地等待這個時刻的到來。
2、有意識使用時間詞匯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時間詞匯,如“今年寶寶兩歲,明年3歲了”、“明天星期六,我們要去姐姐家”等等。
3、做好孩子的榜樣
和其他好習慣的養成一樣,培養孩子守時的好習慣,家長同樣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要做到,說好6點起床絕不賴床到7點;說好5點去接他回家,就不要讓他等到5點半。
4、生活作息有規律
5、聽聽故事懂道理
6、家長和孩子做個約定,相互監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就應該有一點小懲罰。讓嘴上約定有效果的關鍵在于,不管是懲罰還是獎勵,都應該及時兌現。
孩子膽子小怎么辦?
家長問:我的女兒很膽小,尤其不愿與陌生人說話,怎么辦?
答:現在,有些獨生子女膽子特別小,這的確不利于孩子的發展,膽小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
造成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家長保護過度。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意,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放飛”,結果是孩子離開大人就害怕。
孩子曾經被嚇過,心理上留下陰影。
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嚇唬孩子;大眾傳媒中的一些畫面、一些故事講了可怕的內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發事件,如著火、跑水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歷,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適應。
有些孩子從小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
1、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讓孩子有充分發揮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態度,從思想上認識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3、平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4、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并不笨,從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參加小伙伴的活動。
5、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可以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別人表示的對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樂,孩子也會注意與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伙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孩子不認字怎么辦?
家長問:我的孩子快3歲了還不認字,該怎么教他?
答:喜歡昆蟲的幼兒,家長們可以選擇如螞蟻、蝴蝶、蛾等讓他練習;喜歡動物的幼兒可選擇狗、貓、熊等字讓他練習。
最初只要讓孩子學習看、讀,暫時不必注重寫。多看多讀幾次,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如何寫。如此,幼兒方不覺得認字是件苦差事。
最好是拿認字卡讓幼兒練習。例如,手拿認字卡,告訴幼兒:“這是鴿子哦!小明最喜歡的鴿子,鴿子會咕咕叫。”“這是螞蟻。今天早上我們不是看到有好多螞蟻在搬面包屑嗎?它們好勤勞哦!”
剛開始不要讓幼兒看太多張字卡,而且不可強迫,否則會引起反效果。
最好的方式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反問孩子:“這是什么?”小孩子不厭煩的話,可以多練習幾次。也可以在生活中將使用認字卡作為是對孩子的一種稱贊。如“佳佳今天真乖,我們來玩卡片游戲吧。”第一天只認一張無所謂,第二天測驗他是否記住,如果記住的話便高興地稱贊他一番。小小的稱贊,孩子就會很滿足,學習的欲望也隨之提高。往后再慢慢地增加張數。不過,不能太過心急,因為幼兒容易玩膩,而且注意力無法持續很久。讓幼兒維持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從孩子常講、喜歡講的話當中,選出能引發孩子興趣的話寫在卡片上,然后一邊讓他看卡片,一邊和他說話。如果他能全部記牢,下次可以讓他自己拿字卡說出來,幼兒喜歡模仿大人,他一定很樂意這么做。無法做到的幼兒,不要責備他,繼續重復幾次。
孩子認字不要刻意教,而是時刻觀察孩子,發現興趣,及時引導,或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己對字感興趣。這樣做的前提是天天給孩子講故事或念書上的故事,使孩子對書感興趣。書應選一頁紙上主要是畫,有一些字,字比較大的書。
不應為了認字而認字、為了學習而認字,就是說,別把認字當成功課和任務,而是把它當作一個游戲來進行;我們現在對寶寶進行認字訓練的目的,更多是向他傳輸關于漢字的印象和概念,一旦寶寶對這些字產生印象和記憶,那他就真的掌握住它們了,想讓他忘也忘不了。
科學研究證明,幼兒能夠識字,只要做法得當,識字對孩子是有益的。提醒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追求識字量,開始少認,孩子喜歡認多少就認多少,千萬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
2、創設識字的環境,讓孩子在生活的環境中,自然地接觸文字,例如,給孩子布置一個“識字角”,在這里貼上一些常用字。在家中一些顯眼的物品上,貼出相應的文字等,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習得,就會萌發興趣。
3、游戲識字法是最適合幼兒的,在游戲中,要讓孩子活動起來,“全身參與法”是有效調動積極性的方法。例如,認爬字,就讓孩子邊爬邊認,在歡樂中接受文字。
4、幼兒不愿認字卡,看書等,上街玩時看到一些路牌、廣告詞時,家長應及時教他,多認幾次,這樣能培養出孩子認字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