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虐待、丟棄小動物,可也有那么多人在保護它們。動物的事看似小,反映的深刻內涵卻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愛護小動物實際上就是愛護我們的心靈,于是我們在想,看似挽救小動物的行動中,我們到底在挽救什么?


錢鋒(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音樂教育中心主任):
接連幾起虐待小動物的事件讓人震驚。這幾起事件從表象上看是不善待小動物的舉動,但實質上是對弱勢群體的漠視。
2003年回國后,我開始在首都師范大學教書,接手這批孩子后,我發現他們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人性化教育不夠健全,而這種不健全大多來源于家庭。如何讓孩子懂得愛,我覺得首先要讓他們懂得關愛小動物、關注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孩子們的玩具也可以算弱勢,在我們國家,很多孩子都會在長大后將玩具丟掉,但在美國,孩子不玩的玩具都要包裝好后送給其他孩子。玩具尚且如此,對于小動物就要付出更多的愛。
所以,一個家庭一定要有愛心教育,有了愛心,社會的人格質量才會好。在學校里我經常會讓學生們創作一些關于小動物的歌曲,或是讓他們參與一些公益活動,這對于培養他們的愛心是有好處的。
作為人類,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小動物給我們帶來的幫助。在美國,有很多弱勢群體是通過小動物來得到心理慰藉,他們通過熱愛動物來營造自身的心靈。而且美國的很多醫院都是可以養寵物的,因為病人是弱勢群體。動物的世界里沒有語言、也沒有歧視,它們可以忠誠地陪伴那些弱勢人群,給他們帶去快樂。在國外,很多人會提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除了覺得奇妙之外,他們覺得那和我們保護動物意識很強有關,但實際情況是什么呢?流浪貓狗越來越多,虐待小動物事件頻繁出現。
當然,面對一些不良的現象,我們也不必一味地停留在批評上,可以找一些正面的事例來宣傳,這樣可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到愛護小動物能給自己帶來什么益處。
最后還是落到孩子身上,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愛也是一種歷練。

劉利泉(世中佳績教育顧問):
對于虐待動物的行為,如果僅僅用口誅筆伐的方式來讓它滅跡也許并不現實,我們要通過個案引發開來,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我曾經辦過一個私立學校,希望孩子們能在那里過得快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學校終歸是個整體教育,要想因材施教,真正讓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主要陣地不是學校,所以我關了那所私立學校開始關注家庭教育。我經常把教育比作藝術,而這種藝術是根雕不是泥塑,是要針對每一個形狀不同的材料,把它加工成藝術品,而不是工業產品。
其實遺棄動物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家庭教育的盲目性有關。很多家庭都是因為盲目,所以在買小動物進家門的時候,沒有做全面的考慮。他們認為孩子喜歡就買了,等孩子不喜歡就遺棄了;而有些家庭則把所有的關注都放在寵物身上,似乎覺得那種全身心的關注就是在施愛心,其實那種過火的行為也并不合適,正常的心態是把它們當成一個家庭成員看待。
如果把每一件事都當成教育契機,那么教育才有可能正常地發展,在對待小動物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張丹(《財富》雜志中國分社主任):
說到救助小動物,常會有人說:“人還救不過來,救什么小動物,那么多的失學兒童、下崗工人,誰來幫助?”其實,救人和救小動物并不矛盾,往往是愿意去救動物的人才會去救人。對動物的痛苦視而不見或者是去傷害小動物的人,對社會都是危險的。有調查顯示,青少年時期有過虐待動物記錄的人,以后成為罪犯的比率非常高。我每天看新聞的時候總是心驚肉跳,總害怕會出現更血腥的虐待動物事件。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如何通過家庭把愛植入到孩子的心里,這很重要。
雖然提倡大家多去關愛小動物,但我并不贊同大家腦子一熱都去買小動物來養,養小動物是要負責的,如果出于沖動,新鮮勁兒一過就會出現更多對小動物的遺棄。如果你真的有愛心,可以考慮去領養。一個家庭一定要科學、理性地喂養和照顧小動物一生,比如到6個月的時候,要給它們做絕育手術等等。如何做一個好的主人,也是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
《婚姻與家庭》雜志社主編保冬妮曾經引用過甘地的一句話:“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尺。”我們這些熱愛小動物的人都強烈地呼吁,政府能夠盡早出臺動物保護法。

王鍵(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學生):
我的自身經歷告訴我,應該尊重生命。我的母親特別喜歡養狗,而我父親特別喜歡養鳥,他們對我的影響很大,這使得我從小就懂得了尊重生命。
進了農業大學之后,學校的氛圍讓我更加熱愛和關注起小動物。我學的專業決定了我每天都會和動物打交道,對動物會有更深的感情,但在拯救流浪貓狗的問題上,我有時候也會覺得力不從心。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保護動物其實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而那些虐待動物的事件也只是少數。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會上解剖課,我深刻地記得自己上的第一堂解剖課。那天早上我們把一只母羊牽進教室,上課前,同學們因為喜歡都不停地給它喂草。然而在下午的解剖課上,那只母羊就在我們的面前停止了呼吸。老師告訴我們:“剛才它還好好的,為什么現在死了,它的死就是為了讓我們好好去學習,讓我們去救更多的動物。你們該用感恩和尊重的心態去看待它。它是個生命,你們該尊重它。”那堂課,讓我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

盧悅(《婚姻與家庭》雜志編輯):
這幾起虐待小動物的事件讓我們開始思考:為什么痛心疾首的問題不斷發生?面對虐待小動物的事件,社會上有兩種觀點:一批人會熱血上涌,覺得特別痛苦和憤怒;但另外一批人卻很冷漠。
我提出一個觀點,愛是不應該分等級的。我在《讀者》上讀到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德國有一個很有影響的老醫生說,當納粹逮捕共產黨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當納粹逮捕工會主席的時候,我沒有站出來;當納粹圍堵基督教徒的時候,我也沒有站出來;到最后他們終于找到我了。這個故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的愛心和對別人的責任感并沒有界限,如果你給自己設定界限,比如你覺得小動物和自己沒有關系,一些弱勢群體也和你無關,那么你會發現你愛的東西越少對自己的利益損失越大。這并不是兩個概念,而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愛不應該分等級。愛并不只屬于少數人,也不只屬于人類或者人類的特權階級。懂得了這些,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愛動物。
無論是做討論還是做報道,我們為的是把那些冷漠的人感化,讓他們懂得愛護動物有什么好處,愛護動物和他們自身有什么關系,這樣他們或許會轉變態度和認識。

高燕(開心家族食品有限公司):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在日本的街頭會有那種收留小動物的棚子,一些認為自己沒有條件收養小動物的人,就常到那里給它們喂食。我是個愛貓的人,很希望媒體對于小動物的關注能夠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目前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孤獨的老人越來越多。二是中國提倡計劃生育,這些獨生子女常常會感到孤單。三是由于年輕人的壓力很大,需要一個“伴侶”來陪伴。于是,養小動物的人越來越多。但很多時候,人們只知道對小動物“索取”愛,卻沒有考慮到應該給予它們什么。我們經常告訴客戶,要愛動物,不能只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才去愛它們。
有人提到愛是沒有等級的,我非常贊同。基于此,我認為,我們不該因為它是否是名種貓狗,而對它們區別對待。

王寅(愛心人士):
我很愛小動物,但家人卻并不都能理解,我的姐姐總是跟孩子說小動物臟,讓孩子遠離它們。家長的教育是一方面,輿論導向也很重要。我們很希望政府能給予強大支持,讓那些因為某些原因實在無法再把小動物養下去的人,能找到一個正規的機構來收容它們,或者把它們訓練成有用的動物,或者是以不痛苦的方式結束生命。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單靠我們這些熱心人,或許能力太有限。我自己就收養了一些小動物,但常常感覺力不從心。
我很想告訴大家,養動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即使這樣,也請你不要隨便丟棄小動物,如果你實在養不了了,盡量找個合適的地方安置。
本期討論我們特別與新浪網女性頻道合作,在網上開展了匿名問卷調查,參加者4000人。在“你為什么養小動物”一題中,有43.46%的人覺得好玩,只有28.35%的人是因為熱愛生命才收養小動物。從小受過“愛護小動物”教育的網友占50.41%,有28.44%的人從未受過這樣的教育。養小動物之前考慮對它負責的人占87.02%,對虐待小動物感到氣憤的占90.74%,但也有82人(占1.9%)虐待動物有快感。如果看到流浪小動物有63.11%的人選擇“不會收養”,有57.86%的人在不想繼續養小動物的時候,不愿意把動物遺棄街頭,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通過此次調查,我們更加感到家教中缺失的仁愛教育令人擔憂,同時,社會大眾也急待《中國小動物保護法》的出臺,以真正解決小動物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