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柴今年60歲,患高血壓已經好幾年了,因為沒有什么不舒服,也就沒放在心上。這天早上晨練之后,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靜臥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癥狀絲毫沒有緩解,血壓持續升高。于是急診送到醫院,醫生詳細問了病情,又作急診CT,結果老柴被診斷為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胸主動脈壁在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破壞后,高速、高壓的主動脈血流將其內膜撕裂,使主動脈的內膜和外膜分離,形成夾層。完整的血管內出現了兩個腔,原本的血管腔稱為真腔,新形成的稱假腔。假腔持續擴大,形成瘤樣擴張的胸主動脈壁外膜,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患者大出血而死亡。常見引起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原因有動脈硬化、高血壓、醫源性損傷、炎癥、馬凡氏綜合征等。其中因動脈硬化引起的夾層動脈瘤常見于50~60歲的男性患者,患者感到胸背部撕裂樣疼痛,醫生稱為“瀕死樣疼痛”。一旦發生破裂引起大出血,搶救難度大,死亡率極高,被形象的比喻為人體的“不定時炸彈”。
對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傳統的方法,是開胸甚至開腹,用一段人工血管置換掉病變的動脈。但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存在很高的手術風險。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生發明了一種稱為“血管腔內隔絕術”的治療方法。手術醫生在患者腹股溝處作一小切口,從股動脈導入微細的導絲導管,在x線下注入造影劑,即可發現裂口的位置;導入一個帶膜的支架型人工血管緊貼在裂口處,支架與血管壁緊密貼合在一起,裂口就被完全封閉,避免血流由裂口進入并反復沖擊假腔,導致破裂的危險。相對于傳統手術來說,具有創傷小、耗時短的優點。
老柴考慮再三,決定接受醫生的建議,通過腔內隔絕術來拆除這枚隨時可能引爆的不定時炸彈。主刀教授先在肘窩處穿刺肱動脈導入導絲導管。因為術前CT顯示,老柴的血管真腔已經被假腔擠壓的非常扁,由上進入更容易到達真腔。導管進入真腔后,造影顯示發現了那個危險的裂口,從圖象上看假腔像條長蛇似的趴在血管壁上。更糟的是腹腔下段的主動脈真腔已經完全被假腔壓癟了。經驗豐富的教授果斷采取逐段造影擴張的辦法,一寸寸艱難地恢復失地。終于,真腔一手術的主干道搞通了。然后,又在老柴的右腹股溝區取一小切口,導入支架型人工血管。支架口徑的選擇也是大有學問的,細則貼不牢,粗則貼不嚴。醫生早已在術前精細的測量了隔絕部位血管的口徑,準備好合適的支架。醫生一邊全神貫注的盯著顯示屏,一邊推送著支架到達裂口處。支架放置的位置也是值得研究的,它關系著裂口能否完全封閉,釋放后在血管內的穩固性以及避免封閉掉其他重要的血管,需要精細到以毫米計算。醫生屏神靜氣一寸寸的撤出導入系統,支架逐漸膨脹,與血管壁貼合在一起。再次造影顯示裂口不見了,炸彈拆除成功。
現在人們保健意識大大提高,但往往重視控制血壓,對為何會引起高血壓以及有哪些危害認識不夠。專家建議:高血壓患者應該明確病因,分清原發性與繼發性高血壓,對因治療。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檢查自身血管有無病變,如頸動脈、主動脈以及下肢動脈的超聲、CT或磁共振,防患于未然。對于老年人突發胸背部疼痛更應提高警惕,切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