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醫療機構統計,每年我國因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人數約近300萬,數字觸目驚心,且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醫學專家認為,盡管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但只要通過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心腦血管病是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為此,我們走訪長期致力于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吳以嶺教授,旨在使廣大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和易患人群更加了解心腦血管病,預防心腦血管病,更加有效地治療心腦血管病。
筆者:吳教授,您在20多年的科研醫療生涯中,創立了運用絡病理論指導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方法,從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心腦缺血保護三方面入手構筑心腦血管病防線,應該說這是非常有意義、也很前沿的防治思想,您能具體談談嗎?
吳以嶺教授:心腦血管病的發病主要由血液和血管兩大病變形成,血液病變主要是血液黏稠凝聚,造成心腦供血不足或中斷。血管的病變主要存在四個病理環節: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血管痙攣、動脈粥樣硬化、微小血管損傷等,這些都可以造成冠心病、腦梗塞。急性心梗,心肌缺血壞死后還可以出現心室重構、再灌注心肌無復流;腦梗塞后,因腦缺血會出現腦水腫、缺血腦組織神經元細胞損傷等繼發病變。所以說,防治心腦血管病,必須從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心腦缺血保護三方面同時著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筆者:為什么運用絡病理論能解決血液、血管、心腦缺血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吳以嶺教授:心腦血管病的中醫病理機制是絡脈瘀阻、絡脈絀急和絡虛不榮。絡脈瘀阻相當于西醫學的血管阻塞,絡脈絀急相當于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絡虛不榮相當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心腦供血不足。而絡脈瘀阻、絀急、不榮恰恰是由于血液、血管的病變造成的。因此,通絡治療心腦血管病不僅可以解決血液、血管的問題,更能保護缺血的心肌和腦組織。
筆者:運用中醫絡病理論指導心腦血管病治療可以執簡馭繁,那選用什么藥物才能同時起到血液保護、血管保護、心腦缺血保護作用呢?
吳以嶺教授:通心絡膠囊是絡病理論的代表方藥,對于心腦血管具有獨特的三大保護作用,從而可以有效防治心腦血管病。血液保護作用表現為降脂抗凝、抗血栓形成;血管保護表現為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冠脈痙攣、抑制血管內膜增殖、抑制炎性因子、穩定易損斑塊;心腦缺血保護體現在改善心肌供血、減少心梗面積、減少心梗再灌注后心肌無再流、抑制心室重構、減輕腦缺血后引起的神經細胞變性壞死、促進梗塞區毛細血管新生。因此說,通心絡膠囊是通過多靶點、多途徑有效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病的。國內外許多著名的中西醫專家對通心絡膠囊進行了300多項實驗,驗證了通心絡膠囊的三大作用。
浙江醫科大學黃元偉教授等實驗研究表明,通心絡具有調節血脂、降低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動脈硬化指數,保護血管內皮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上海中醫藥大學羅海明教授等研究發現,急性心梗與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口服通心絡膠囊,對避免不穩定斑塊處血小板的進一步積聚,防止病情惡化與反復有一定的臨床價值。這充分證明了通心絡膠囊能全面解決血液病變,具有良好的血液保護作用。
北京大學第三臨床醫院郭靜萱教授實驗發現,通心絡能夠顯著抑制血管損傷后內膜增生,全面維護血管內皮功能。中國醫科大學曾定尹教授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能有效緩解血清素誘發的冠脈痙攣。
急性心梗、腦梗大血管疏通后微血管已經遭到破壞,如何保護微血管的完整性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北京阜外醫院楊躍進研究員等研究發現,通心絡膠囊能明顯保護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內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減少急性心梗再灌注心肌無復流面積。重慶醫科大學董為偉教授等研究發現,通心絡能夠通過促進腦缺血半暗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大量表達而促進毛細血管新生。
通心絡膠囊獨特的對血液、血管、心腦缺血組織的保護作用,使其不僅治療血管病療效卓著,而且在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病中應用范圍廣,可以有效預防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冠心病、腦梗塞的發生,心梗后服用通心絡膠囊可以防止再發。
筆者:據我所知,通心絡膠囊的超微粉工藝提升項目在2001年被列入發改委“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您能否介紹一下。和普通通心絡膠囊相比較,超微粉通心絡膠囊具有什么特點嗎?
吳以嶺教授:中藥超微粉技術是近幾年國際上新興的中藥加工高新技術,超微粉加工的藥粉粒度非常細,為5~10μm,而傳統加工的藥粉顆粒在150~200μm,所以說超微粉人體吸收非常好。超微粉通心絡膠囊是應用超微粉高新技術對原通心絡膠囊的工藝提升,它只改變藥物的物理性能(粒度)而不改變化學結構,而且提高了動物藥材中蛋白質類熱敏性有效成分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
和原通心絡膠囊比較,超微粉通心絡膠囊具有“三不變、三提高、兩減少”的特點:“三不變”是指處方不變,適應病證不變,服用方法不變;“三提高”是指工藝提高,藥理活性提高,臨床療效提高;“兩減少”則指的是膠囊型號變小服用更為方便,患者胃腸反應也明顯減少了。大量深入的臨床研究表明:與原通心絡膠囊相比,超微粉通心絡膠囊對冠心病心絞痛、恢復期中風病的臨床顯效率都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