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現狀,造成了絕大多數家庭把幾乎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予了寶寶,這愛甚至可以說是溺愛。父母親人無原則的愛,客觀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具有同情心、愛心和責任心,就必須在幼兒時期對孩子予以規范,教孩子學會同情學會愛,讓他明白:盡管我小,但某些事也與我有關。
鼓勵孩子樂于助人

遙遙看到盈盈哭,便把自己的玩具塞到盈盈手里;見盈盈毫無反應,遙遙就小大人似的哄她:“我給你糖吃,你別哭了,好不好?要不我給你講小熊維尼的故事好嗎?”這個時候,遙遙媽看見了,她立刻高興地大聲對兒子說:“你能主動幫助小朋友,還能想出不同方法,真好,媽媽看到你這么懂事,真是高興極了!”說完后,媽媽和遙遙共同商量出更多的方法,讓盈盈盡快從傷心的情緒中走出來。
同情是對他人產生憐憫之心,并能夠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種情感。樂于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寶寶很小的時候就能表現出同情心。例如,當你的寶寶還是嬰兒時,當他看到或聽到別的嬰兒啼哭,自己也會哭。稍大一點,他會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試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幫助他人。此刻,父母應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父母可為孩子設置一些情境,讓孩子幫助比他更小的或需要幫助的寶寶。比如幫小寶寶穿鞋穿衣服、扶起摔倒的小伙伴,給他拍掉身上的土,吹吹摔紅的手,說:“沒事的,過一會就好了。”在同情和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寶寶和周圍的人能逐漸建立起牢固的友誼。
教孩子學會體貼
3歲以后,孩子發現了“自我”,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這是心理發展的自然現象。這時,父母應利用寶寶喜歡被表揚、被人夸的特點,鼓勵孩子為他人著想,學會關愛體貼他人。比如,買來寶寶喜歡吃的蛋糕,在吃之前,啟發寶寶給家里的每個人都嘗一口,然后再吃;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家門,爸爸可指導寶寶給媽媽端來一杯水,或拉過一把椅子讓媽媽坐,順便問一聲:“媽媽,您累了吧,先喝點水、歇會兒。”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隨時隨地地關心體貼他人了。
要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體貼他人,首要的一點是父母處處關心他人,言傳身教,讓孩子由衷地感到“愛”別人是一種幸福;同時提高對孩子的期望,不縱容嬌慣孩子,給孩子機會去經歷他身邊事,從中感受到體貼他人的快樂。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成人的責任感是從孩子幼年培養起來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都是練就孩子責任心的機會,父母可先從與寶寶相關的事入手,像把自己的小鞋整齊地擺放在鞋架上、洗小手絹、疊自己的衣服一類的簡單工作。之后,父母可讓寶寶分擔一些家務,如給餐桌上擺碗筷、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來說,3歲以上的寶寶有當“小幫手”的愿望,幫媽媽擇菜、洗碗、抹桌子,每天吃飯前幫著拿筷子、擺碗,是他們很有興趣做的事。到四五歲,孩子可參與和自己有關的決定,比如報興趣班。從孩子有自我意識起,就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的小主人,在親歷親為中,孩子頭腦中會慢慢加深一個印象:家里的事都有我一份,而責任心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父母應有勇氣讓孩子承擔不良后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以便孩子盡早明辨是非。比如,3歲多的男孩把沙子放進一個女孩的脖子里,女孩被嚇哭了,男孩的媽媽就該立即制止兒子的行為,要求兒子向小朋友道歉,幫小朋友撣掉粘在身上的沙子。當然,這么大的孩子還做不好,但必須要他做,目的是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小朋友,要以行動彌補自己的過失。類似的事情多了,孩子會明白:該我承擔的責任不能推卸,而且,在做之前,他自然會先想想結局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