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園童謠為兒童教育敲響警鐘
近日出版的《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第一、二合刊刊出《新校園童謠31則》,這些童謠的戲謔、調侃和表達出的不滿情緒立即引起一片嘩然,諸如“現在學生真糟糕……又能偷看又能抄……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我們學?!iL上吊,老師抽風,學生跳樓,沒有師生”等篇章尤令一些家長和老師驚駭:公開發表這些童謠目的何在?這些童謠的誕生和流傳讓我們看到了什么?
新童謠刊出后,《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主編、中國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和他主辦的雜志都受到一些質疑,他因此特別強調,我們的目的不是向大家推薦這些新童謠,而是讓大家了解現在兒童的心態。
孩子們為何自創并如此喜愛這些在成年人看來不太合常理的“童謠”呢?孫云曉認為:目前適合孩子們的詩歌、童謠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謠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沒有時代氣息,并且很多成年人不了解兒童世界,他們所創作的詩歌不能很好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表現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孩子的真實生活,所以孩子們就自己創作了自己的童謠。
另外,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們的生活太單調,而且學習壓力太大,孩子們不像成人,沒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童謠來排解自己的緊張不滿情緒。
孫云曉說,盡管新童謠不會給學生帶來實質性危害,但它是學生壓力大的一個表象,它給我們的教育部門、教育專家、教育工作者、乃至兒歌創作者敲響了一個警鐘。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真真正正地切實為學生的減負做好工作,而兒童詩作者也應創作出更受兒童歡迎的校園童謠。因為兒童的天性就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休息、娛樂以及輕松充滿快樂的生活。孫云曉認為,童謠的特點就應集娛樂、審美、教育、認知、自我保護于一身。所以這也給兒歌創作者們提出了一個議題,即如何創作出符合時代特征、真正描述兒童天性、表達兒童心聲并為兒童所喜愛傳唱的真正新校園童謠。當這種健康、積極的新校園童謠廣為傳唱之后,那些兒童自創的童謠才會自動消失。
《少年兒童研究》已經開始在讀者中,特別是小讀者中征集積極、健康的校園童謠。
要約束孩子的物質需求
美國專家日前對溺愛孩子的家長們提出警告,指出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不加約束是愚蠢的,放縱孩子將使他們難以應對未來人生的挫折,應該教育孩子努力工作、享樂在后。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發表封面文章指出,富裕的20世紀90年代帶來了未曾料到的后果,即家長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不能或不愿加以約束。
這篇題為“說‘不’的權力”的文章說,隨著新學期的來臨,許多家長開始掏錢為孩子購買各種時髦玩意。然而,盡管家長用心良苦,更多的家長卻發現他們的孩子是一些“不斷張口的機器”,即便他們的愿望實現了也不滿足,相反要求卻更多。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質需求滿足的孩子,長大成人后難以應對人生的挫折。他們有一種扭曲的權力感,阻礙他們在工作單位和人際關系中取得成功。心理學家說,對孩子放縱的家長實際上可能會使他們將來更易于焦慮和沮喪。斯坦福大學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認為,溺愛的結果造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和只顧個人利益,而那只能危害精神健康。
美國流行兒童投資俱樂部
如今全球不少國家利率仍然偏低,將資金放在銀行收息,似乎不太明智。成年人當然要學會理財,其實小孩亦然,兒童投資俱樂部近年便在美國流行起來,有孩子的投資組合十分成熟,擁有30支股票。
不少美國人都會向小朋友灌輸投資概念,年紀小小的小學生已開始買賣股票,戴蒙·威廉姆斯與大部分美國人一樣,已加入股票投資俱樂部,目標是賺取足夠的錢接受教育,但戴蒙只是一個11歲的小學生,他投資6年后,已擁有價值1.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8萬元)的投資組合,獲利4000美元(約合人民幣3.3萬元)。
戴蒙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阿普里爾30歲那年開始學習投資,從此扭轉了命運,并開設成人投資俱樂部,及開班教小朋友投資。目前,兒童投資俱樂部已有20名年齡在11-18歲之間的會員,排隊名單則逾30人。
阿普里爾和其他兩名導師會教小朋友玩大富翁游戲,及教他們長期投資,以減低風險。紐約州立大學的財務系教授曼德爾表示,投資俱樂部有助兒童長大后理財,但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孩子需要用真銀白銀買股,才懂得投資之道。用假錢進行模擬買股,亦能學習投資,好處是不用輸錢亦能了解投資的風險。
感受英國教育——一個孩子一個主題
在英國的“課程指南”中強調,“幼兒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學習”的,“實踐工作者必須理解,幼兒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件事情,以及幼兒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時間取得進步”。因此,在英國的幼兒園觀摩,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每一個幼兒的關注,以及為每一個幼兒設計的“課程”。
Alice,是新綠地幼兒園一名4歲的女孩,她在飛機場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旅客的行李,通過傳輸帶后就“消失”了,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及時了解了Alice的需要,支持她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索。帶她去科技博物館,看到了更多更復雜的傳輸帶;提供各種材料,讓她做傳輸帶的試驗———把皮球與其它平面的物體以同樣方式放在皮帶上運動,以驗證她的各種假設;與她一起做紙模型;一起學詞語“運輸”、“方向”等。Alice自主探索,自主建構。逐漸地,她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數學和物理的初步概念,諸如“圍繞”、“包圍”、“連接”、“通過”等。
Alice的老師告訴我們,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模式都是獨特的。政府制訂的“大綱”,僅僅是為教師的工作指引了一個方向,真正有專業水平的教師,是能夠按照每個孩子的“圖式”去設計課程。
在英國的幼兒園里,我們隨處可見的是教師在幼兒活動的現場,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記錄、拍照、錄像……在幼兒園的教室里,我們信手拈來的是孩子們的成長檔案、觀察記錄、資料照片……
英國同行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對日益重視幼兒個別化教育的我國的學前教育,還是有著許多實實在在的啟發的。
日本重視“食育”
日本人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食育”。吃飯時無論是品嘗山珍海味或是粗茶淡飯,都不忘類似于中國“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讓孩子知道莊稼的春種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勞動得來的。除了傳統教育外,還讓孩子參加食物的制作,去親身體會有勞動才有收獲的感受。
日本學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在日本幼兒園里用餐的孩子,幾乎沒人挑食,聽從老師安排伙食,營養均衡,胖墩很少。
更加令人叫絕的還有,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老師和家長都善于將培養孩子的藝術想象力融會于飲食中。比如,餐桌上的色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綠的森林里,既有黃葉又有紅葉;那些肉餡則如凋零的枯葉飄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那海帶絲就像扎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兒童對此有興趣之后,對每一種飲食,都會作出極為豐富的藝術聯想。
另外,環保教育也是食育的重要內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物應該保護它,什么動物不應該隨便吃它,以此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家長該如何“分蘋果”
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人的行為、習慣、品質將形成人的最終命運——毀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早期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100個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信發出去不久,心理學家收到了許多回信,而其中有兩封回信談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這兩封信,一封是美國白宮一位著名人士寫來的,一封是一個仍在監獄服刑的犯人寫來的。
那封來自監獄的信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相同。我很想要那個又大又紅的。改口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表揚我是一個好孩子,還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給了我。我說謊話,卻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我被送進監獄。
那封來自白宮的信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一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急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上,對我們說:“你們誰都想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干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比賽結束后,我贏得了那個最大最紅最好吃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一位學者說:造就一個人,或者毀掉一個人,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