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捷
喪失親人,尤其是突然發生的喪失,對于絕大多數人都是一個極其殘酷的打擊,因此,一般都會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了解喪痛反應的一般規律,有助于我們理解身邊因失去親人而陷入悲痛的親友,并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悲傷打擊,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通常來說,喪痛反應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一休克階段
在災難發生的瞬間,個體通常會處于一種休克狀態,大腦一片空白,軀體僵硬,反應遲滯,這表明個體無法從心理或生理角度對已經發生的一切形成清晰的認知。
二拒絕和否認階段
稍后,當個體意識到發生了什么時,典型的認知反應是震驚,不相信和否認,思想上無論如何也無法面對創傷事件的現實。
例如,在車禍中受重傷的病人被送到醫院急救室,當醫生宣布傷者因搶救無效死亡時,家屬通常都無法立即接受事實,還要反復向醫護人員追問;有的家屬甚至會繼續要求醫生實施搶救,遭到拒絕后情緒會異常激動或者發生沖動行為。
三強烈反應階段
接下來,個體會發生一系列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情緒、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
1.情緒反應
災難帶給人的情緒反應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悲痛、恐懼、憤怒、擔憂、無助感,等等。個體對創傷事件的情緒反應取決于事件本身對于當事人的現實意義。悲痛是最普遍的情緒反應,持續的悲痛有可能導致抑郁。此外,如果死者是家里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或重要精神支柱,則喪失親人會引起家屬的強烈恐懼和無助感。假如家屬認為其他人或死者本人對于死亡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還會出現憤怒情緒。
2.認知反應
創傷事件可以造成當事人記憶和思維的混亂使得認知過程不能有效地對情緒進行控制和調整。個體也許會努力搜尋與事件有關的各種信息,企圖為不幸的發生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和解釋。如果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就會感到不解或不公平,“為什么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有時個體還會產生負罪感和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或者覺得對方是因為自己而遭遇不幸的。例如有一對夫妻鬧矛盾,妻子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丈夫打電話請求妻子回家,妻子不肯,于是丈夫只好開車去丈母娘家接妻子,不料路上發生車禍丈夫身亡。妻子悲痛欲絕,責怪自己太任性,她認為要不是為了接自己回家,丈夫也不會發生不幸。
3.行為反應
有一部分人在遭遇重大打擊時,會發生心理上的退行,思維、情感和行為都倒退到兒童水平,不能進行理性思考,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退縮,生活上自我照顧能力降低,不愿與人交往,不能正常工作,社會功能明顯受損。個別人在極度悲痛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狂怒和沖動和為。
四接受和恢復階段
經過一段時,個體將接受親人逝去的現實,并能逐步安排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生活意義。
針對喪痛反應的一般過程,我們可以對喪失新人的親友提供適當的幫助,這種幫助應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當對方處于休克階段時,最重要的是提供情感支持和實質性幫助。情感支持主要指陪伴和傾聽,應用適當的軀體接觸。這類行為可以使當事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獨自面對不幸,幫助他保持與現實的接觸。這類行為可以使當事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獨自面對不幸,幫助他保持與現實的接觸,避免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故去的親人身上。實質性幫助主要指協助當事人處理喪事和日常事務,料理家務,保證當事人正常的飲食起居。應注意,千萬不要因為怕當事人過分悲傷而有意不讓其參與喪事辦理過程。事實上,這個過程是表達悲哀的一個有效途徑,要讓當事人知道,悲傷情緒的表達不僅能得到周圍人的理解,而且也是被接受的,所以,不應勸阻當事人的情感表達。
如果悲傷的情感被壓抑可能引起后續的心理問題。我曾聽說有一個小女孩因為心愛的小貓病死了而萬分傷心,家人為了避免她繼續傷心下去,就給她買了一只新的小貓,比以前的那只更可愛。雖然小女孩因為新的小貓的到來似乎忘掉了悲傷,但是從此以后她再也一喜歡小貓了。這是因為,悲傷的壓抑使得小女孩沒有機會宣泄情緒,她無法免觸及沒有處理好的痛苦,她只能回避與此有關的一切事物和情景。
第二,在否認和拒絕階段,應避免當事人進行過多解釋或與之辯論。在這個階段,當事人還沒有能力和勇氣面對殘酷現實,否認是當事人的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所以不能強迫當事人在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接受現實。
第三,在強烈反應階段,需要從不同層面對當事人進行工作。如果當事人進行工作。如果當事人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不要阻止他,盡管悲痛、恐懼、憤怒、擔憂、無助感等是消極情緒,但這些情況應該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周圍人要幫助當事人接受和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同時向他傳遞一種信心,即悲痛一會永遠持續下去,它會逐漸歸于平靜,并轉化成對親人的思念,而生活仍將繼續。
對于當事人的認知反應,應該幫助他重新整理思路,改變錯誤的想法。當事人最常出現的想法就是“受害者”觀念,認為自己是事件的主要受害者,而這種災難本不該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還有一種常見的錯誤想法就是負罪感和自責,認為自己對事件的結果負有責任,如果自己做得好一點,悲劇就不會發生。這兩類認知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既不可能完全躲避災難,也不可能阻止災難發生,這種消極認知顯然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又無益于當事人的軀體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幫助他們理智接受現狀,不要無休止地埋怨或追悔下去。
如果當事人出現回避現實的退行行為,周圍人需要主動幫助他盡可能保持與現實生活的接觸,不要讓當事人獨處,即使遭到拒絕或阻抗,也要敦促他參與社會活動。假如出現沖動或暴力行為,應該立即求助專業機構協助處理。
第四,在恢復階段,當事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因親人喪失而帶來的一系列生活變化,他需要面對并解決許多現實困難。例如,失去了重要的經濟來源,日常生活中感到孤單寂寞,需要獨自處理各種事情,等等。周圍人應給予當事人持續不斷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使其能夠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當然,以上所述喪痛反應的一般性規律并不排斥個體差異的存在,只要在一個相對可以理解的范圍內,不同的反應都是可接受的和正常的。通常來說,如果喪失親人三個月后,各種嚴重的情緒反應依然持續存在,而且沒有恢復的跡象,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以免出現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