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在一個寒風不擋春意的日子里,北京安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正式掛牌了。被稱為“心理感冒”的抑郁癥在此可以得到專業診治和康復指導。
幾個月以來,來自全國的患者絡繹不絕,其中很多人不僅接受藥物治療,還希望醫生能解答他們心中的困惑。本期,我刊特邀抑郁癥治療中心的副主任賀佳麗主任醫師就患者關心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給予解答。
問:在人的一生中,誰都有情緒跌宕起伏、心境不佳的時候。經歷了失戀、離婚、下崗、退休等生活變故,在一段時間內心情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那么,同樣是情緒低落,發生在正常人和抑郁癥患者身上,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怎樣鑒別?
答:每個人遇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尤其是災害性的、喪失性的生活事件,會令當事人痛苦和悲傷。抑郁癥患者病前也可能會有一些心理社會因素,但抑郁是一種曠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這一點與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判斷標準之一是明顯的抑郁情緒超過兩周而不能自行緩解,當事人感覺無力自拔,并且已經影響工作效率和家庭生活。
抑郁情緒影響的方面很多,比如說:患者的生活享受感明顯降低,快樂感缺失,思維活動遲緩,記憶力減退(記憶改變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能集中造成的)。在這個基礎上,還可能出現生理功能的改變,患者會出現失眠(早醒),食欲減退,性欲下降,無原因的體重明顯減輕也是抑郁的一個參照指標。更為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可見多疑、憂心忡忡、悲觀厭世等傾向,產生無助、無用、無望感,甚至產生自殺觀念或行為。受抑郁情緒的影響,患者對一些事情的判斷、評價會發生偏差,顯得過于固執己見,往往與實際情況不相吻合。
正常人的悲傷不一定是抑郁。正常人的情緒變化首先與心理應激因素密切相關,內心感受和事件之間是對應的,情緒反應不能太擴大化。正常人是有自知力、自控力的,在事件發生之后的一周至兩周內應該有一個調整過程,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適應。這樣說來,從時間界線、心理適應、無病理癥狀、自知力諸方面,我們可以鑒別正常的情緒變化與抑郁癥,因為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線。
問:在診斷初期,抑郁癥患者通常不太情愿馬上就接受系統的藥物治療,他們自己努力“自拔”,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詢,總之是希望通過非藥物治療的方式改善抑郁狀態。一定要通過藥物解決問題嗎?在門診,不少抑郁癥患者手拿處方時,都會流露出遲疑不決的神情。
答:關于不愿服藥治療的問題,一方面是客觀原因,以往臨床使用抗抑郁藥品種單一,副作用較大,不利于患者堅持治療。現在,抗抑郁藥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種新藥品(如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那些副作用輕、耐受性好、發揮作用比較快的藥,通常服用一周以上癥狀就會有所改善。
不愿接受藥物治療的另一個原因是患者不了解藥物治療的意義。有調查證明:在自殺者事后追蹤調查中,通過查詢日記、接觸其親密關系、了解情況,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是由于深陷抑郁癥不能解脫而走上自絕之路的。就現在的醫療水平、藥物治療而言,抑郁癥是完全可以治愈或緩解的,所以我們說:積極治療是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目前,精神疾病的研究還認為抑郁是由于腦內生化代謝障礙所致,藥物能比較好地調整腦內某些生物胺的功能。
某些患者不愿服藥是因為對抑郁癥有一些誤解。比如: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過于敏感,心理脆弱,遇到的生活事件獨特(離婚、下崗),歸因于生活事件,“你遇到我這樣的情況也會心情不好”,不認為抑郁情緒是一種疾病。患者過分地強調外部環境中的困難,自以為只要外界的困難不存在了,自己就理所當然地“不治而愈”,這種心理也會延誤其接受藥物治療,錯過早期治療時機,使病情久拖不愈。實際上,正確的做法是首先治療抑郁癥,情緒得到改善之后才能做到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不良生活事件或生活中的困難。疾病治愈后,我們不一定能改變事件的原貌,但是能改變當事人對事件的態度,較好地去適應環境。
問:服用一段時間藥物后,一些患者的癥狀明顯改善,醫生還要求堅持服藥,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吃藥時間長了,會不會產生依賴性,或者長時間服藥造成藥效下降呢?
答:抑郁癥患者要堅持服藥,并且還要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首次患病者癥狀好轉后要堅持服藥6—9個月,兩次反復的患者治愈后更要堅持用藥,其鞏固療效的時間是3年左右。維持治療不會產生藥物依賴現象,長期服用也不會導致個體產生耐藥性或使藥效下降。抗抑郁藥品不是鎮靜、催眠劑類,它不會像安定類藥那樣容易成癮。
問:一個患者說幾年前她曾患過抑郁癥,已經完全治好了,但近期生活中又發生了一些事情,心情有些煩躁,她擔心是不是抑郁癥又犯了,但她的感覺好像與前一次不完全一樣,這是怎么回事兒?
答:抑郁癥中的雙相抑郁是很容易反復的,控制癥狀不能單純服抗抑郁藥,還要同時服用情感穩定劑(碳酸鋰等)。抑郁癥發作時,各種情緒很可能會交織在一起出現,焦慮、煩惱、擔心、不安等情緒并存,所以反復發作時患者的感覺會不盡相同。
抑郁癥易反復還有其他一些因素需要考慮進去。比如:患者發作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第一次年輕,身體表現為沒精神、動力差,而幾年后再次反復時的軀體狀況不同了,有可能感覺焦慮,心情時好時壞;另外,個體的身體狀況是有差異的,對藥物敏感程度也不同。
對于多數患者來說,如果現實中存在著慢性的、長期的不良生活事件的話,作為慢性刺激始終影響著患者的情緒,這樣一個背景對抑郁癥的康復是不利的。還有一些人有性格偏差,習慣于消極的認知方式,也使其難以從抑郁中超脫出來,一有“風吹草動”就心中不寧,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情況,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
問:癥狀減輕的過程讓我相信藥物的力量,醫生建議我抑郁癥康復期還要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能為我提供哪些幫助呢?
答:在抑郁癥的治療中,藥物治療為主,在康復期合并心理治療更為有效這一點已被醫學界公認。心理治療中的認知療法可以改變患者的觀念和態度,繼而達到轉變其情緒的目的。另外,如果抑郁癥患者以往應對生活事件的方式單一,缺乏靈活的適應性,包括康復過程遇到的具體問題和困難,都可以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提出,通過分析、討論,從心理師的建議中獲得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