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娟
如果要坐下來認真想一想的話,會發現人生很多時候都要學會示弱。可話又說回來,要學會適時地示弱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就看你怎么想,怎么做,恰到好處地拿捏分寸。
“示弱”可以說無處不在,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兒玄妙,說穿了不外乎就是忍耐、退讓、寬容。是啊,誰不喜歡有火氣就發,有不滿就說,不順心就埋怨呢?!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時候,更多的場合,為了責任,為了大局,人們又不得不示弱,不得忍耐,不得不寬容。不妨這樣說:學會示弱不是萬能的,但不懂得適時示弱是萬萬不能的。生存于現代社會中,做人有要彈性,的確需要學會示弱。
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嘗試著調適自己是示弱。很多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某種僵局:生活上不隨意,事業上不得意,感情上不如意,人際關系不稱意……面對這些僵局時,內心便會掙扎、矛盾、斗爭不已。那么,怎么辦呢?古人云:“退一步,海闊天空”。
退一步,往往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退,有時也許只需要“身”退,而有時更需要“心”退。但是,不管是“身”退還是“心”退,重要的是要心里清明:退,不是永遠的,只是給自己一個喘息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示弱,有時也表現在智取而非蠻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棱角,學會示弱便能避免過多的碰撞。嚴格地說,人們有時很難改變自己的一些小毛病。示弱的內涵往往就表現在相互躲避對方的棱角之處。假如我們沒有示弱意識,你硬我也硬,你吵我也吵,這樣的人文環境,又怎能使人心情舒暢呢?!如果懂得適時示弱,在相互尊重、知己知彼的前提下,“以柔克剛”豈不更好?在人際關系上,沒必要執著于角力過程中的表面風光,有些示弱和退讓反倒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如愿以償才是實質的大贏家。
現實中,許多失敗的婚姻都在于太看重“面子”,每每發生沖突總是放不下架子說聲道歉。其實,一句“對不起”便足以輕松消除許多誤會和劍拔弩張的狀態。職場上,有些人因不諳示弱之道,常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緊張不安。只有懂得適時示弱,才能面對生活中的起伏波瀾;才能從危機處理中積累經驗,增強判斷力;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到保持清醒,急中生智,做到從容不迫地“兵來將擋,水來土囤”。
示弱也是在尋找一種內在的平衡。“繃緊的琴弦容易斷,松散的琴弦不能彈”,遇到無解的難題時,偶爾避走不是懦夫,那是一種緩沖的藝術。同時,適時示弱還能使許多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示弱,在很大意義上是寬容、友善、明智、中庸這些品質的同義詞。若不能掌握示弱的藝術,就難以獲得到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懂得適時示弱、擁有寬容之心的人,能夠對那些在意見、習慣和信仰等方面與自己相左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反之,就會導致原本有可能成為朋友的人變成了對手,不經意之中為自己的生活添設了太多的不愉快。
示弱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耐心、明智與深邃。我們看到,很多時候,人們會因顧及對方的尊嚴而表示示弱,從而讓對方獲得了感動贏得了更多的尊重。需特別強調的是:示弱并不是非要以低姿態出現不可,與缺乏自尊心、自信心不可同日而語。示弱要有分寸,更是有原則,示弱不是自我放棄、自慚形穢和妄自菲薄,而是一種人生達觀的態度。毫無原則的示弱,不但自己被傷,還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那種“示弱”就太沒價值了。總之,“柔”不是無原則的“順”,這是兩碼事兒,概念上和內涵上我們應該徹底分清楚。
示弱,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和涵養的體現。
示弱,不是委曲求全,而是通融、協調,具有彈性;
示弱,不代表你必須忍耐某人的惡行,更不代表你必須以此討好什么人,不能丟掉的是人格和尊嚴;
示弱,不是毫無原則地遷就,而是識大體、顧大局的理性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