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門內大街的東段路北,曾經有一間于清代道光年間開辦的毛筆店,鋪名是“連三元”。連三元的含意是:在高層的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取第一名,連中二元。筆店名為連三元,是討口彩,為使生意紅火。從筆店的字號說起連二元的含意,還要簡說一下科舉的制度和程序。
科舉是封建社會的皇帝從書生里選拔官吏,為朝廷儲備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讀書人踏進仕途的獨木橋,競爭異常激烈。
科舉始于隋代大業年間(公元606年),開中國應試教育之先河,完善于北宋之初,于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廢除,科舉存活了近1300年。科舉考試的程序:分為基層地方的三級鄉試,和高層中央的三級考試。
地方的考試也叫“童試”,不論年齡,參試者一律稱童生。首先是縣試,由知縣主持。錄取者才可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錄取者,到省城參加院試,院試由各省的學政(清代稱“欽差提督學院學政使”)王待。院試錄取得了生員的資格稱秀才,可以進府學或縣學去學習,稱為“入學”。秀才雖然不算功名,但入學后,可以穿秀才的制服,明代戴方巾,清代帽尖用銀頂,身穿藍袍,俗稱藍衫。
高層的考試是有功名的國家正式科考。其三個級別的科考是:鄉試、會試、殿試。科考原則上為每三年一科,在春季或是秋季舉行,取孔子著《春秋》之義。鄉試是由各省的學政巡回科考,由府學和縣學推薦成績好的秀才參加。鄉試考取功名的稱為舉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鄉試結束后,全體舉人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鹿嗚宴,必定請解元坐首席。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唐伯虎,實際就是明代正德年間的解元。會試就是把全國的單人(約兩千名)集中在京城的貢院里考試,由中央政府的禮部堂官主持。明.清的貢院是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在元代禮部的舊址上改建的,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就是貢院的原址。會試的考題,以及一名主考。兩名副主考和十八名房考官都由皇帝欽定。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紫禁城里舉行,明,清—般在太和殿。從宋太祖趙匡胤始,殿試都由皇帝親臨主考。考后以灑金的黃紙考榜貼在天安門的東墻上,所謂“金榜題名”。取前三名為一等甲,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一等甲也稱“三鼎甲”。取若干名為二等甲,賜“進士出身”。取若干名為三等甲,賜“同進+出身”。由于殿試的主考是皇帝,故而人們稱進士為“天子門生”。發榜后由禮部設瓊林宴招待進士們。隨后進士們還要參加朝考,除一等甲直接進翰林院,按常倒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只有在朝考中成績優的進士才能夠授予翰林。朝考后,由鴻臚寺設恩榮宴,宴請新科翰林。
至于在科舉中獲取連三元,就太難得了。有明一代276年,共舉行了88次會試和殿試,連三元者,也僅有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乙丑科的商輅一例。商輅浙江淳安人,生于公元1414年,卒于公元1486年。他22歲鄉試考取解元;32歲以會試的會元,殿試的狀元“進士及第”。36歲任左春坊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入閣執政。63歲以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致仕歸鄉(離休)。
商輅退歸后,深感鄉居寂寞,便決定當啟蒙的塾師作為消遣。于是他改名換裝到外鄉去教私塾,他的東家是富翁,家中已聘了三位舉人教幾個兒子。商輅自稱是老秀才,東家和三位舉人對他很輕視,只讓他給幼子啟蒙,待遇菲薄,商輅卻欣然就教。不久東家為母親大辦壽宴,遍請親友。三位單人也被請去,獨不請商輅。東家的幼子為老師憤憤不平,告訴老師,嫌他沒有功名而不請他。商輅聽罷,微笑著整束衣裳后,徑直走進客廳。趕上眾人正在謙讓座次,商輅旁若無人很從容地坐在首席。剎時一陣沉悶不快。終于有一位舉人挑釁地問:“不知老秀才生平坐過幾次首席?”商輅不慌不忙地說:“此前僅五次,年輕時娶妻,在岳父家喝酒坐首席,這是平生第一次。”立即引得眾人一片訕笑。商輅繼續緩慢地說:“鄉試中舉,去赴鹿鳴宴,坐的是首席,這是第二次。”眾人大驚失色。商輅緩和地繼續說,“到京師去考進士,僥幸奪得了會元和狀元,赴瓊林宴,坐了首席,這是第三次。朝考后,赴恩榮宴,還是坐首席,這是第四次,去年春天,皇上賜宴群臣,老夫忝為領班,不得已又坐了首席,這是第五次。”眾人聽罷皆瞠目結舌,東家和舉人等紛紛再三叩拜謝罪。商輅笑說:“且去喝酒,些須小事何必上心。”商輅露出了真實身份,第二天便辭館回家。他帶走了東家的幼子,后來這孩子在他的教導下,也考中了進士。
清代有兩位連三元。特別是江蘇省蘇州的錢柒。他28歲以縣試.府試、院試都以第一名考取了秀才,當時人稱“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鄉試,他以解元中舉。乾隆四個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科的會試,他考取會元殿試得到狀元,他是清代第一位連三元。其實在殿試后,閱卷大臣初擬的名次,錢榮排名第十名。在乾隆皇帝最后審定時,得知錢棨既是解元,又是會元,便對閱卷大臣們說:“本朝應該有一個三元。”于是閱卷大臣立即把錢柒的名次改為第一。錢棨奪魁后,舉朝歡慶,乾隆皇帝和群臣寫詩文紀念。無論如何,錢棨集大小二元于一身,純屬是“千年等一回”。另一位是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庚辰科廣西臨桂縣的陳濟昌,他道德文章具佳,滿朝官員都趨附于權臣穆彰阿,唯獨他潔身自好,因此被排擠到地方為官。他著有《如話齋詩存》。
科舉制度培養的是皓首窮經、因循守舊的封建衛道士。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反對落后,毒害心靈的八股文和科舉制度。戊戌變法后,清廷迫于形勢,于1905年廢除科舉,興辦學校。新文化運動就此崛起。但是,應試教育卻頑固地延續至今。
1950年后,健在的翰林、進士、舉人被供養在北京市文史館。進士沈鈞儒、單人董必武等當了國家領導人。1959年夏日,筆者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座遇到清末的翰林陳云誥,向他請教唐詩的“郊寒島瘦”,老夫子可能認為我孺子不可教,只對我說:“人民公社乃通往共產主義之橋梁也。”
編輯/桑 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