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和越南兩國經貿合作發展迅速,2005年,兩國貿易額已近82億美元,比1991年增長了250多倍,一躍成為越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經濟合作也獲得了長足發展,中方企業同越在電力、通訊和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企業對越投資步伐加快,到2005年底已在越投資約7億美元(不含臺灣和香港地區);在越工程承包不斷擴大,承包額已超過20億美元。2005年10月底,胡錦濤主席對越南的訪問,為兩國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地推動兩國經貿的合作進程。2006年初以來,不少企業向我詢問越南經濟情況,希望到越南尋找貿易和投資機會。為了協助企業赴越開展經貿合作,現僅就越南基本經濟情況,介紹如下:
革新開放之后
1986年越共“六大”正式確定了革新開放路線,1988年公布第一部“外國投資法”,越從此走上了革新開放道路。近20年來越在革新開放的道路上盡管遇到許多困難和亞洲金融風暴的;中擊,仍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國內立法,改善投資環境。同時積極開展經濟外交,擴大開放,主動融入地區和世界經濟,使國民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工農業生產連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迅速提高
革新開放以來,越工農業生產保持著較高增長速度。工業經過整頓、關閉和重組后增長速度一直保持了兩位數,即使在亞洲金融風暴沖擊下也達到了10%—12%。2005年,較上年增長17.2%。農業上實行承包責任制后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很快由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近年來大米出口年均400萬噸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地位。許多重要經濟作物生產和出口大幅增加,橡膠、咖啡等產品產量和出口躍居世界前列。隨著工農業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迅速提高。革新初期,年國內生產總值不足100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不足100美元,到2005年已上升到531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了640美元。
財政收支好轉,通貨膨脹得到控制
革新開放之初,越經濟正處于困難時期,年財政收入僅40億美元左右,財政收支失衡,物資匱乏,年通貨膨脹高達800%。革新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財政收支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財政收入達到133億美元,僑匯收入約40億美元,財政支出163.6億美元,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增加,2005年末外匯儲備達83億美元。市場繁榮,商品豐富,物價基本穩定。2003年物價指數較上年增長3%,2005年為8.4%。
吸收外資成績顯著
越公布外國投法以來,吸引了世界各國和地區到越投資。據統計,截至到2005年底,越累計批準外資項目5000多個,協議金額505.35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269.63億美元。外資的投入,促進了越南經濟的發展,也大大緩解了勞動力就業困難。據越方報道,2005年在越外資企業營業額202億美元,出口額99億美元,上繳國家稅收9.85億美元,直接安排就業86.5萬人。
對外貿易迅速發展
革新開放使越南外貿進出口得到迅速發展。1990年越外貿出口總額僅40多億美元,2001年突破300億美元。2005年達到690億美元,其中出口322億美元,進口369億美元。4年間,貿易額翻了一番還多。
越主要出口商品有原油73.9億美元,紡織品48億美元,鞋類30億美元,水產品2了億美元,木制品15.2億美元,電子元件類14.4億美元,大米73.9億美元。
進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成品油、尿素、鋼材、紡織品、化工產品和原材料等。
2005年,越商品銷售額約3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5%.接待外國游客346萬人次,增長18.4%.社會總投資206.3億美元,增長18.5%。使用官方發展援助17.2億美元,增長15.4%。
“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
越共提出越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目前尚處于逐步完善階段。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因此計劃經濟的影響仍然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
權力比較集中,行政干預多。越國土面積32萬多平方公里,劃分為5了個省、4個直轄市。根據行政區域劃分分散的特點,越中央仍保持了很大的權力。任何重大項目的建設和重要物資的進出口都必須經國家批準。特別對外資項目,起初幾萬美元的項目也必須經計劃投資部批準。2000年以后,雖下放了一部分權力,但僅限幾個大城市和工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河內市、胡志明市、海防市、同奈省等。另一方面,國家名義上賦予企業自主權,但越企業都很小,本身不具備擴大再生產能力,企業發展全靠國家財政投資。因此要想得到資金,也必須經計劃投資部審批。權力的集中必然帶來層層報批,辦事拖拉,部門間相互扯皮,互相推諉,一個項目有時要拖幾年,甚至十幾年。
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快。越革新開放以來,世界各國均紛紛前來搶占市場。日、韓等國和中國臺灣省搶先建立了一大批汽車、摩托車、電器產品組裝企業和服裝、鞋類加工企業。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利用東盟自貿區優勢,努力推銷自己的農產品、輕工產品等;歐美等國則利用自己雄厚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幾乎壟斷了大型設備、電子產品、通訊器材和大型機械等高科技產品對越出口,因此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整個20世紀90年代越南市場都充滿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商品。2000年以后,中國企業經過多年努力,才逐步打開市場,有的產品已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開始打破西方產品的壟斷,但尚需繼續努力才能樹立中國產品的信譽。
市場不規范,隨意性大。由于目前越處于市場經濟完善階段,市場秩序尚很不規范。再加上外經貿人員對國際上的習慣做法也不適應,總害怕自己吃虧。因此同越方企業商簽合同相當困難,雙方經常反復討價還價,遲遲不能簽約。即使已經簽約,也依然存在著毀約的可能性。越有些公司不遵守國際慣例,經常把一家公司報價給另一家公司,壓迫其它公司降價。這些情況在招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套設備或一個項目經常反復招標,有的甚至招標三、四次。對此,西方公司頗有微詞,甚至對毀標后再招標進行抵制。
個別企業信譽較差,具有潛在風險。越革新開放以后,逐步對原有的國家級公司進行了重組,組建了約20個全國性的大公司,這些公司信譽比較好。除上述公司外,越賦予了許多企業進出口經營權。近年放開以后又成立了不少民營進出口企業。這些企業既缺乏資金,又缺少人才,商業信譽比較差,經常發生毀約現象。個別企業還同銀行勾結,進行詐騙。還有的中小企業利用外國公司急于進入越南的心理,承諾種種優惠條件為其免費編制改造方案,做可行性報告。然后游說政府批準。政府批準后,又以種種理由推翻原來承諾,使外國企業投入劃為烏有。“不良現象”還相當普遍。
市場經濟環境產生腐敗現象不足為奇,越南也不例外,近年來越政府十分重視反腐敗斗爭,經常派團來中國考察,借鑒中國反腐斗爭經驗,但目前這種不良現象還相當普遍。
面向越南市場
越南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越共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工業化。為實現這一目標,越正在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重點發展電力、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化工、原材料、電子等工業。市場需求旺盛,中國企業應當抓住機遇,積極開拓,努力進取,力爭把兩國經貿合作提高到新的階段,提前實現兩國政府確定的目標。同時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市場調研,及時抓住貿易和投資機會。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越正在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同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市場發展變化很快。中國企業到越尋找貿易和投資機會,必須加強對越南市場調查,及時掌握市場變化和越方急需,力爭走在市場前面,避免跟著別人跑。根據越南特點,公司擬跟蹤的工程和項目,應同越政府部門溝通,避免前期投入很大,遲遲得不到政府批準。給公司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損失。前些年中國有些企業跟蹤的項目,雙方談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至今定不下來,這個教訓應當記取。對于多家中國公司跟蹤的工程項目和成套設備應加強內部協調,避免相互壓價。
2、注意商品質量,樹立中國商品的良好信譽。
越南是發展中國家,資金緊缺,但又希望進口最好最先進的產品。因此,在談判中對商品質量十分挑剔,但又壓價很厲害,一個項目或一套設備雙方經常反復商談。中國個別公司急于成交,往往盲目迎合對方降價要求。簽約后又感到價格太低,只好在質量上和設計方面做文章,向越方供應了一些質量不好的產品。越方發現后,不斷在媒體炒作,嚴重影響了中國商品信譽。這種做法害人害己,實不可取。相反我有些公司做得比較好,對越方降價要求反復說明“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寧可不做,也要堅持質量第一。
3、避免惡性競爭,維護良好經營秩序。
越南市場競爭激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公司之間相互壓價造成的。西方公司競爭主要是靠商品質量,技術水平,優惠付款條件和售后服務。中國公司則主要靠價格低廉。我在越任參贊7年多,經歷了不少價格大戰,從柴油機到水泥設備、榨糖設備。越方公司深知中國公司的特點,經常故意制造中國公司間的爭斗,使商品價格壓得很低。我曾向公司了解,有時一臺機器售價比成本還低,損失全靠退稅來彌補。對此,機電商會應做好內部協調,公司也應當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切實貫徹以質取勝,自覺維護良好的經營秩序。
4、選擇好合作伙伴,簽好合同。
到越南開拓市場,應選擇好合作伙伴,盡量同那些有實力、信譽好的大公司合作。不要輕信那些皮包公司的承諾,避免上當。同對方簽合同,合同條款應當明確、嚴密,避免執行中發生糾紛。結算應通過國家銀行、外貿銀行等信譽好的銀行。
5、開拓越南市場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鑒于越南市場的特點,到越南市場開拓的確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既看到越南市場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具有很大潛力,又要看到越南市場的復雜性和競爭激烈。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只要中國企業在開拓越南市場的努力中采取正確的態度和靈活的經營方式,就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杜志國為前駐越南使館經濟商務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