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壹圓銀幣,是中國上海中央造幣廠制造的最后一次銀本位制的銀質貨幣,其中某種款式據傳美國造幣廠代制,它的孕生正值法幣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已經開始用法幣(一種法定的紙幣)的發放來穩定當時的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考慮民眾已經多年來對銀質貨幣接受的習慣,故而以備法幣推行的不測,同時根據銀價暴漲的趨勢,設計試制減重的銀質貨幣,新款銀幣的重量只是原來銀幣重量的一半左右,壹圓面值銀幣重量約十三克,然而減重的銀幣終究跟不上銀價上漲的幅度而取消制作計劃,當然更重要的因素仍是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法幣的發放,政府最后決定白銀一律收歸國有,所以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的銀幣在這樣的特殊年代,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特殊試制貨幣,因而特別稀少珍貴也不足為怪。
尚且留存下來的民國二十五年壹圓銀幣計版式四種,其中孫中山側面像背配帆船,分別有壹圓大字版和壹圓小字版二種。其二,孫中山側面像背配布圖壹圓,分別有直徑32毫米小型版和直徑35毫米大型版二種。其三,有民國二十六年孫中山側面像背配布圖壹圓一種,總共壹圓有五種版式,存世均為極少,尤其民國二十五年小型布圖壹圓銀幣僅見2至3枚。民國二十五年壹圓大字版帆船目前仍為孤品。

全世界,少說有成千上萬愛好中國錢幣的學者,藏家和錢幣商人,幾乎所有錢幣圈內的人可能者灘得經手—枚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的壹圓銀幣,大凡也只能去博物館觀賞該幣的芳容,其次是在世界各地的錢幣拍賣圖錄上偶爾得見,幾十年來該幣的拍賣記錄大約十多枚,而且包括銅質樣幣和鎳質樣幣,可見該幣確實稀少珍貴。
歷年來泉界都清楚收藏錢幣只要能擁有—牧民國二十五年或二十六年壹圓銀幣,也算平生收藏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了,那也是多少錢幣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愿望,就是錢幣商人和拍賣公司,也同樣以能夠為藏家提供—次該幣的機緣作為榮車。對該幣的經手也好,收藏也好,至少都可以實實在在把玩珍貴錢幣的實物,并且可以悉心觀察領略真品珍幣的工藝細節與神采,哪怕只是經手短暫的時光,此種曾經擁有的美好感受難以言表。
“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在收藏領域同樣也是千真萬確的,中國有一句俗話講“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由此聯想到一些沒有通過實踐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手上根本沒有一枚民國二十五年或二十六年壹圓銀幣,且隨便發表對該幣“大量制造,大量存世”的結論,此觀點未免大有失真的味道,料想這種人落筆作文前,不知是否作過一些起碼的情況了解,比如詢問一些熟悉的錢幣藏家與錢幣商人,統計一下有幾人親手經歷過該幣。喜歡錢幣,撰寫文章做學問本來是好事,但不要因為“好事者”的個人看法而貽誤收藏群體,這種無意識的影響,實際已形成一種版本,版本內容不外乎該幣存世量數千枚之多,不應該在珍稀幣之列,很多人已經按此論點寫文章,筆者也曾多次看到貶低該幣的言論評說,當然事出有因,“因”在1983年臺灣一位黨姓的人在《錢幣天地》39期的一篇文章,文中大意敘述了1936年美國造幣廠代為制造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銀幣數百萬枚,其中壹圓面值9000枚,半圓面值6000枚在十七年后于1953年運抵臺灣基隆,直至1983年黨先生著文透露,迄今仍在庫內保存分毫無損,此文首先開始了對該幣各種荒謬故事的編撰,因此,不少后人照著前人的文章不加點滴的思考按本就抄,人云亦云的抄襲行為,仿佛對于做學問來說也太過于簡單了,有的還借以學者頭銜,同樣不予任何分析照搬照抄,那么最終也只能給人留下笑料而已,誠然“不學無術”的作風,以訛傳訛的論點將給子孫后代帶來不可估量的禍害,不僅造成對珍稀錢幣的謬誤認識,甚至使泉界錢幣學混亂,錯誤的路走出去太久太遠以后,再來糾正那可是要付出成倍的艱辛。
關于該幣到底存世量是稀少珍貴,還是存世量多得沒有價值,實際只要看一看錢幣收藏家千口錢幣商人的經手狀況便可一清二楚。例如民國時期眾多的錢幣收藏家,也只有王亢元,施嘉干,耿愛德等寥寥幾個人有收藏記錄,況且都是公認的一流錢幣收藏大家,由此看出既是在民國當代征得此幣也非易事。據說王亢元曾為求得一枚直徑32毫米的小型民國二十五年布圖壹圓銀幣,竟動用了一幢洋房的代價,此幣現已捐贈上海博物館珍藏,該幣至今國內外只見2至3枚的存世記錄,遠比聞名的大清短須龍銀幣少六至八倍,還據說王亢元為追尋另—牧民國二十五年壹圓大字版帆船銀幣,許諾以十幢洋房的代價交換,但平生終究還是沒有如愿以嘗,不管結果如何,收藏畢竟是物以稀為貴,只因稀少珍貴才愿意付出最大的代價,民國時期的錢幣收藏家追求珍稀錢幣收藏的執著精神不得不令人敬佩。而今相比那些由于嫉妒收藏家而瞎編該幣大量存世的編撰者,真是可笑之極。然而,事實終歸是事實,編造的故事總是不禁推敲,如今同樣也有真正的錢幣收藏家想一探究竟,究其所謂存在庫房內分毫無損的數千枚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壹圓銀幣的實況,愿以一百萬人民幣的代價換取一看事實真相,該幣數千枚存世量是與否,就此徹底弄清詳情,聽說臺灣已連著三年清理庫房留存的銀幣,每批六千至二萬枚不等數量置放民間市場標價出售,其中民國二十三年壹圓帆船銀幣最多,其次民國二十二年壹圓帆船銀幣,最少是民國二十一年三鳥壹圓帆船銀幣,(非金本位壹圓)然而卻不見一枚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壹圓銀幣,由此至少可以推斷臺灣當局已經沒有必要專為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銀幣保密而繼續秘藏庫房,是騾子是馬拉出來看一看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嗎?希望編造謊言者不要再用任何借口不讓民眾一看究竟,還幻想掩耳盜鈴的游戲永遠可以瞞天過海。
最后為罕見的民國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壹圓銀幣吶喊,還其珍稀幣應有的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