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塞藥治療婦科炎癥要注意什么?
我患有霉菌性陰道炎多年,醫生建議我進行陰道塞藥治療,結果卻是一治就愈,愈后不久就復發,對此我十分痛苦。我與幾位要好的女友談起這件事,她們當中有人也患有該病。治療上也是大同小異,多數使用陰道塞藥的治療方法,有的女友塞藥后很快好轉并治愈,有的和我一樣經常復發。我們使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最后療效卻為什么不一樣呢?
江蘇 洪 昕
洪昕讀者:
你出現療效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用藥方法不當。使用陰道塞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意用藥時間。陰道塞藥宜選在晚上臨睡前,使藥物能充分分解、吸收。若白天塞藥,藥物溶解后易流出陰道,既影響藥效,又污染內褲。其次,治療要徹底。陰道內的酸堿度會隨著月經、妊娠和使用抗生素等因素而發生變化,從而使陰道炎癥反復發作。所以,治療上一定要遵照醫囑,治療后要化驗陰道分泌物。即使化驗結果正常,仍需在下次月經干凈后繼續治療一個療程。只有連續3次檢查均正常,才能稱痊愈。第三,塞藥前應沖洗陰道。白帶多的病人,塞藥前應先沖洗陰道,以減少其分泌物,提高藥效。沖洗液應由醫院配制,使用時要掌握好沖洗液濃度。第四,要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治療期間選擇內褲宜寬大透氣,且每天更換。“用水”的盆要用開水燙,毛巾宜每天煮沸消毒。治療期間應暫停性生活,或者使用避孕套。如果丈夫已染上滴蟲,應同時接受治療。為了防止藥液外流,提高療效,有些藥栓在使用過程中會配備一根衛生棉條。使用的衛生棉條,要及時取出。因為,衛生棉條若在陰道內放置時間過長,會造成新的感染。此時舊病未愈,又染新病,實在是得不償失。
常州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周蓓蓓
心肌梗死后是否還需調脂治療?
我的母親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住院治療后病情好轉出院。最近檢查血脂,發現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較心梗前降低不少,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尤為顯著。請問,這種情況下是否還需要給予降脂治療?
還需要給予降脂治療?
河南 姜 桂
姜桂讀者:
心肌梗死后血脂變化是比較明顯的,突出的變化是在心肌梗死發生48小時后,出現膽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于原先水平。并隨著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減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也發生相應變化,尤以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下降最為明顯。因此,在心肌梗死后2個月內,患者可能出現血脂總體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別是高密度脂蛋白較發病前顯著下降的現象。臨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血脂的降低并不意味著血脂異常的好轉,只是一種暫時性改變,發病后6~8周血脂水平即恢復到原有水平,且逐漸呈現繼續增高趨勢。在血脂蛋白代謝異常改變中,我們不僅要關注低密度脂蛋白的改變,同時也不可忽視高密度脂蛋白的異常。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時,要認識到這并非好事,而是機體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下降的一種反映。如果對此掉以輕心,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將會愈發加重,而要防范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調脂藥的應用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見,不能以為心肌梗死后血脂較前下降就不需要降脂治療了,而應從心肌梗死早期給予積極調脂藥治療,并堅持長期服用。控制因血脂代謝異常而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對冠心病心肌梗死后予以早期二級預防,降低心肌梗死再發危險。
韓詠霞
腳汗四季常流怎么辦?
我是一名64歲的退休教師。我一直淌腳汗很嚴重,鞋子里常常濕漉漉的,特別是冬天更難受,鞋子里濕了,腳就冰冰涼,甚至一直冷到膝蓋,夜間睡覺常需把腳伸出被子外晾著。有人說到了老年腳汗就會減少,可我已進入老年期。腳汗還是四季常流,不知是何原因?請問該如何處理?
江蘇 童 剛
童剛讀者:
你的這種現象叫作“多汗癥”,是皮膚出汗過多所致。一般都是局部性的,有人是頭腳好出汗,也有人是手掌始終汗涔涔的,還有人是腋下或陰部汗特別多,且有特殊的臭味,當然也有不少人跟你一樣是腳掌多汗。引起多汗的原因較復雜。如有人一吃飯就滿頭大汗,即使飯不燙也一樣,俗稱“蒸籠頭”。但多數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憤怒、驚嚇、煩躁,使神經功能受損或情感沖動引起乙酰膽堿分泌增加而產生出汗。也可能是汗腺神經脆弱,某些輕微的刺激就引起出汗增多。還有一些遺傳性綜合征可引起多汗。其汗珠可是點滴狀不停地流淌,手掌多汗往往影響工作和社交,腳掌多汗由于不易蒸發致皮膚泡在汗里會發白,嚴重時可發生水皰或糜爛,除了產生特殊的氣味外,還容易繼發真菌感染而引起足癬。治療方法:對于情緒不穩定者可內服鎮靜劑,如苯巴比妥、谷維素等。此外,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片或山茛菪堿等均有短時性效果,但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者不宜服用。外用藥也較多,如0.5%醋酸鋁溶液或5%明礬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鐘。腳掌多汗者可用3%~5%福爾馬林即甲醛溶液或20%~25%氯化鋁溶液外搽,1日2次。對于嚴重的腳掌多汗癥,還可考慮用淺層X線照射治療。
王虎生
傷寒合并肝炎的預后如何?
我兒子今年11歲,前不久,突然發起高燒來,每天測量體溫在39℃左右,在單位職工醫院初診為重感冒,后用過青霉素和病毒唑,并輸液4天,可高燒不退,昨日起我發現孩子眼珠和皮膚發黃,我不知他得了什么怪病,就將其轉入市人民醫院。后經體檢和驗血檢查后確診為傷寒合并肝炎。請問該病的預后如何?
湖南 周 軍
周軍讀者:
傷寒是由于傷寒桿菌通過“病從口入”的方式傳播給人的,一般潛伏期為5~40天,平均10~14天。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傳播。臨床上,本病多表現高燒、嘔吐、腹瀉等癥狀,也常有咳嗽、氣急等癥狀,病初易誤診為感冒、腸炎或肺炎。隨著病程的遷延,若病人發高燒后幾天又伴有全身皮膚黃疸,肝臟腫大,肝區叩擊痛,化驗血清膽紅素輕度升高,肝功能門冬氨酸氨基移換酶(谷草轉氨酶)也高于正常值,外周血中白細胞總數≤4000個/立方毫米,血清肥達氏反應陽性,血、骨髓培養可分離到傷寒桿菌,此時傷寒會并肝炎的診斷便可確立。當然,有條件者還可做腫細胞活以求進一步讓傷寒合并肝炎在臨床上并非少見。據國內調查,兒童傷寒合并肝炎的發生率比成人高,而且傷寒合并肝炎后往往使原發病病情加重。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以防肝功能損害加重,所以,抗菌消炎的同時須加一些保護肝臟的中西藥物。一般病人經過抗菌消炎及護肝等綜合治療兩周后,隨著原發病的控制,體溫會降至正常范圍,腫大的肝臟也恢復如常,皮膚黃疸在數天內消退,肝功能將在兩周左右恢復正常。據觀察,絕大多數傷寒合并肝炎患者預后良好,且比單純性病毒性肝炎恢復得快。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王小衡
血壓為何忽高忽低?
我今年50歲,患高血壓5年了,一直在服用降壓藥,可我的血壓總是忽高忽低,請問這是為什么?
黑龍江 張 強
張強讀者: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和危險因素,如控制不好,會影響心、腦、腎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危害健康。高血壓是終身疾病,需要長期服藥。不過,有些高血壓患者雖然選用了很好的降壓藥,也能按時服藥,但是血壓一直忽高忽低,這是因為血壓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①高血壓病程長,使很多患者備受疾病的折磨,特別容易產生多疑、苦悶的情緒,愛發脾氣或對什么都沒興趣,這會使血壓波動,很難控制。②很多高血壓患者對自己的疾病都有一定的了解,因害怕自己突發心腦血管意外,經常自我監測血壓,自行隨血壓數值的波動而增加或減少降壓藥物,甚至停止用藥,導致血壓忽高忽低。忽視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素的治療。高血壓與高血脂、糖尿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服用干擾降血壓作用的藥物,如卡托普利、洛汀新最好不和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并用。③低脂、低鹽飲食,新鮮蔬菜、水果,都有利于降低血壓。含鉀多的食物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系統對鈉鹽的敏感性,利于降壓。
總之,您在按時服藥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上事項,方可保持血壓平穩。
李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