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概況
1.大豆生產及進口狀況
(1)大豆生產情況。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來源。大豆在我國雖然作為糧食作物來統計,但是榨油用大豆的比例逐步上升,目前油用大豆已占總產量的55%左右。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曾經是世界上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但是我國大豆生產于1993年達到1950萬噸的歷史最高點之后,產量一直在1300萬 ~ 1600萬噸之間徘徊,國產大豆在國內榨油原料總產量中的比重也由41%逐漸下降到35%。大豆播種面積波動是近年來我國大豆產量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增長的波動,表現出與生產效益(尤其是比較效益)變動相吻合的趨勢。全國平均大豆減稅純收益雖然明顯高于小麥,但在許多年份低于玉米。在我國各主要大豆產區,玉米都是大豆的主要競爭性作物,二者比較收益的變動與大豆生產的變化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玉米收益低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1 ~ 1993年),大豆產量逐漸增加,玉米收益高于大豆收益的年份(1993 ~ 1997年),大豆生產則隨之下降。
(2)大豆進口情況。1995年前,我國基本上是大豆凈出口國,主要進口成品植物油,油料進口很少。1996年以后,我國大豆關稅降到3%后,植物油和油粕進口迅速下降,大豆進口大幅增加,大豆進口貿易形勢發生了逆轉,進口量首次超過出口量,從此以后我國大豆進口持續快速增長。1995 ~ 2003年期間,我國大豆進口量從29萬噸增長到2074萬噸,進口大豆占國內大豆總壓榨量的比例從4%增加至71%,大豆進口量已遠遠超過國內生產量。目前大豆進口在我國油料進口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大豆進口平均占油料總進口的82%,我國已超過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2.大豆榨油業的現狀與趨勢
(1)榨油企業不斷減少,平均規模迅速擴大。長期以來,我國實行鼓勵發展農村小機組及地區糧油自給政策,導致糧油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榨油廠、面粉廠、碾米廠等糧油企業的平均資產規模均在1000萬元以下、日處理能力100噸左右的小型加工廠在行業中占有相當比例。近年來,由于沿海大型油脂加工廠及進口植物油的猛烈沖擊,許多中小榨油企業被迫停產或倒閉,我國油脂企業數大量減少,而平均規模卻迅速擴大。1995 ~ 2003年期間,我國油脂企業數減少了4000多家,而平均資產規模卻增加了1億多元,目前,油脂企業的平均規模已遠遠超出面粉廠、碾米廠等其他糧油加工企業。
(2)市場集中度較低,市場結構仍為完全競爭。近年來,油脂企業數量不斷減少,市場集中趨勢日益明顯,尤其在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幾大著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0%以上,但是國內目前仍有1000多家中小油脂企業占據著散裝食用油市場,我國植物油工業整體上仍處于相當分散的情況。1995 ~ 2003年期間最大的4家企業銷售額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CR4)及最大8家企業銷售額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CR8)分別在12% ~ 15%、17% ~ 20%之間徘徊,植物油市場集中度變化不大,仍處于較低水平。按照產業經濟學對市場結構的分類標準,我國植物油工業目前處于原子型完全競爭階段,每一個企業的行為不足以影響市場供給和需求。
二、優質大豆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
(1)需求增長為優質大豆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十幾年來,中國對大豆及其加工品的消費需求增長迅猛。1992年國內大豆消費量僅為1015萬噸,到1994年國內大豆消費總量達到1576萬噸,但仍未超過當年的產量1600萬噸。從1995年開始,中國大豆生產和消費之間開始出現缺口,目前國內大豆產需缺口不斷加大。
需求增長的根本原因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畜牧業、養殖業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兩個顯著標志:一是食用油消費大幅度提高,二是肉禽蛋奶消費迅速增加。大豆榨油的兩個直接產品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增長:豆油用于人們植物油消費,豆粕用于飼料生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豆粕在我國飼料和畜牧業生產中的消費量相對較少,主要是作為大豆壓榨業的副產品而存在,國內年產量基本保持在400萬 ~ 700萬噸之間,而且國內還不能完全消費。1996/1997年度,國內生產豆粕720萬噸,同期消費量為920萬噸,產銷量之間的缺口達200萬噸。從那時起,中國豆粕消費進入高速增長時期,此后國內豆粕產銷量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
(2)高油大豆優勢區域建設有利于優質大豆業發展。為了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現代化,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農業部出臺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 ~ 2007年)”,對專用小麥、高油大豆等11種優勢農產品,優先規劃優勢區域,重點予以扶持建設,盡快提高這些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抵御進口沖擊、擴大出口的目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殖業的發展,我國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趨勢,預計到2007年全國大豆消費量為3300萬噸,其中高油大豆2500萬噸,比2001年增加700萬噸。我國大豆品種資源豐富,近幾年培育了20多個含油率接近國外高油大豆的品種,加上東北地區生產條件優越,發展高油大豆的潛力很大。規劃要求重點建設東北高油大豆帶,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遼河平原、內蒙古四盟市5個優勢產區,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生產區。主要布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4個省區的30個地市(盟)127個縣市(旗)。高油大豆優勢區域建設,對提升國產大豆品質和國際競爭力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優質大豆及其加工業的發展。
(3)政府高度重視優質大豆種植及其加工業的發展。近來來,我國加強了大豆良種培育和推廣工作。2002年初我國開始實施大豆振興發展計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67萬公頃優質大豆示范區,并給予每667平方米(1畝)10元的補貼。該計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豆單產水平大幅度提高,67萬公頃高產高油大豆平均667平方米產量達到了175公斤,超過了農業部2002年初確定的150公斤的產量目標。
此外,政府高度重視優質大豆加工業的發展,并在“全國食品工業發展規劃”中制定了大豆食品工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著重發展銷路廣、市場潛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離蛋白、濃縮蛋白、組織蛋白等新興大豆食品。加快傳統大豆食品的工業化生產進程;充分發揮我國優質大豆資源的優勢,積極開發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異黃酮、食用纖維等功能性食品,加快研制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營養功能的新產品。
2.挑戰
(1)進口沖擊對大豆種植業發展形成較大威脅。過量進口大豆使我國大豆種植業受到了嚴重沖擊。由于進口大豆的擠壓,我國大豆與小麥、玉米、稻谷等糧食作物的比價持續下降。1998 ~ 2002年期間國產大豆價格一直在1.9 ~ 2.2元/公斤的低價位運行,與1998年以前相比下降了40%左右。價格下跌使種植大豆的純收益急劇下降。另外,進口大豆大量增加使國內外市場聯系加強,大豆價格波動加劇,大豆種植面臨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收益下降和風險擴大抑制了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對大豆種植業發展形成較大威脅。
(2)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大豆壓榨能力過剩。我國植物油工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CR4=12.4%)、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為數眾多的企業無法采取統一價格等阻止競爭對手進入的行為,大多數企業也沒有雄厚的資本金和強大的研發、營銷能力,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和產品差異障礙。另外,植物油工業是一個技術成熟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對準備進入企業沒有技術壁壘,只要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進入。總體而言,我國植物油工業的進入壁壘較低。
由于行業進入壁壘較低,加之國內植物油消費量增長迅速,近年來國內外資本紛紛進入我國植物油加工業。截至2004年,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已達6000多萬噸,而大豆壓榨業的原料總供給僅為2900多萬噸,豆粕市場容量折合為大豆也不過2700萬噸左右,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已超過原料供給量和市場需求量,目前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已出現過剩。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大豆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但是優質大豆的種植和加工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而且面臨良好的機遇。今后優質大豆種植、加工業發展應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實行大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借鑒國外的經驗做強做大;③加大大豆生產、加工技術的研究和引進力度,加快研制高質量、高附加值、具有特殊營養功能的大豆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 王永剛 郵編:100094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 王永強 郵編: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