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世代生息繁衍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電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藝。比如漢族的洞經古樂、皮影戲、花燈、仙燈、魚燈、茶燈、揚琴、臺閣、魚鼓,佤族的清戲,傣族的嘎光、傣戲、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絕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窩羅……無不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有的甚至聲播海內外。這些種類繁多、形式各異、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樣式,造就了一大批擁有絕技絕藝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也正是他們,傳承和弘揚了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使其煥發出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皮影藝術大師劉永周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劉永周,藝名文峰山人,男,漢族,生于1944年12月,現年62歲,云南省騰沖縣固東鎮順利村劉家寨二組人,是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大師。從劉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劉氏一門從事皮影的制作與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實的皮影世家。劉永周是伴著皮影音樂的優美旋律長大的,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幼年便已深深地愛上了皮影戲。孩提時的他經常獨自偷偷地自制紙人,自娛自樂,不能自拔。大約十四五歲時,他正式跟隨父輩學習皮影制作與表演技藝,并成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改革開放后,文藝百花園春回大地,在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劉永周以劉家寨皮影第四代傳人的身份,挑起了整個皮影隊的重擔。在搭檔劉定三的熱心支持和積極參與下,團結了劉尚潤、劉定約、李會倫、劉永鏡等藝人,搜集修整了失散的皮影老靠子,趕制新靠子,積極尋找、編寫劇本,添置伴奏樂器。從此,高亢嘹亮的唱腔又飄出了夜空,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戲重新煥發出迷人的色彩。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在影視、錄像、互聯網及外來文藝的沖擊下,剛獲新生的皮影藝術被沖得七零八落,活動圈子越來越小,觀眾也越來越少,皮影藝人不得不紛紛改行,皮影靠子也束之高閣或散失。時至今日,只有劉永周和他的隊友們還進行著真正意義上的皮影制作和表演,只有他們仍固守著這方凈土,頑強地為這一古老藝術保留著最后的種子。
在皮影靠子的制作上,劉永周既重視繼承先輩傳統,又敢于大膽創新,使靠子的構圖和著色更趨完美,圖案雕鏤更加考究,線條更加精細,整體樣式更加華麗和嚴謹。經過多年的積累,由劉永周一手修復或制作的皮影靠子,頭靠有800余個,身靠有200余個。表演時可按需要,將不同的頭靠和身靠組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新靠子,組配出若干個新形象,以滿足不同劇目的表演需要。加上帥帳、兵器、坐騎、廟宇、動物花草等幾乎無所不有的背景環境靠子,使得皮影戲表演更加完美圓滿。而這些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構思匠心獨具、造型夸張風趣,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已引起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收藏家的關注,請他制作皮影靠子的人絡繹不絕。
劉永周除了改革皮影靠子之外,他自身還有極豐厚的歷史學、社會學知識,這對于一個民間藝人來說尤為難能可貴。通過平時的用心學習和積累,他對諸多歷史演義故事和話本小說故事異常熟悉,能夠熟練地表演封神戲、列國戲、三國戲、水滸戲、西游戲、說唐、說岳、薛家將、楊家將等連臺本戲三四百出。而且表演的劇目題材豐富多彩,故事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表演操作靈活自如,唱腔圓潤優美,對白生動風趣,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劉永周和他的隊友們表演足跡幾乎遍及騰沖的大多數村寨,并多次到梁河、盈江、芒市、瑞麗、隴川、昆明等地演出,無論到哪里表演,也不管表演什么劇目,總會吸引不少的觀眾,中老年觀眾更是如癡如醉。他們的表演滿足了大家業余文化生活的需求,給大家帶來了快樂,并且讓不了解皮影戲的人們領略了皮影戲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劉永周獲得了許多殊榮;1998年,在云南首次民族民間美術藝人調查中,他以“堪稱一絕”的皮影制作與表演,被省文化廳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稱號,其制作的皮影靠子還參加了“建國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精品展”,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還對他進行了專訪。2003年,以他為主的劉家寨皮影劇團作為西南唯一皮影戲代表赴廣州參加“金獅獎”全國第二屆木偶皮影比賽,榮獲表演(綜合)銅獎,他和隊友劉定三同時獲造型制作獎。現在,他和隊友們仍在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和豐富農民朋友的業余生活而繼續努力著。(云南省騰沖縣文化館 段應宗 郵編: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