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皖南牛 山地類型的皖南牛屬南方牛種,主要產于安徽省長江以南的黟縣、歙縣、績溪、旌德及皖浙、皖贛交界的山區。產區有牛約4.8萬余頭,在盆地、漫灘、平原所產的牛體型較大。當地牛耐濕熱,晝夜放牧在山谷中,圍以牛欄,定期墊草和起圈。績溪、寧國等地尚有膘牛的習慣。
在體型外貌上,皖南牛體型偏小,粗糙型的牛頭較粗重,細致型的牛頭較窄長而輕,體型體貌較不一致。但皖南牛垂皮發達,公牛肩峰較高,背腰子直,且雙脊背牛較多,后臀肌肉豐滿,尾細長。四肢較短,蹄多黑色,質地堅實。毛色有褐色、灰褐、黃褐、深褐、黑色等,具背線。
青年牛屠宰率為50%~55%,凈肉率45%,肉質細嫩。
皖南牛5~6月齡出現性特征,8~9月齡開始發情,2歲產犢。公牛10月齡即能配種。
2.廣豐牛 廣豐牛的中心產區和原產地在江西省廣豐縣,主要分布在產區周圍的玉山、上饒、橫峰、弋陽等縣部分地區。廣豐牛體軀發育良好,胸部發達,四肢粗壯。毛色有黃色、黑色、棕黃和棕黑色,其中以棕黃、棕黑色較多。
廣豐牛公牛頭重而寬,母牛頭輕而窄。鼻直,額平,枕骨突出,眼睛多突出,角形分“富字角”、“鷹抓角”、“火叉角”、“扁擔角”四種。公牛肩峰隆起,高出譬甲,峰頂呈饅頭狀;母牛乳房發育良好,乳頭整齊,距離均勻。蹄黑色堅實,呈圓形,蹄底周圍突起,蹄縫緊。系短,與蹄部緊密相連。尾長過飛節,尾帚大而長。被毛光滑而有光澤,皮薄緊湊而有彈力。
該品種成年公牛體高為113厘米,母牛為107厘米;成年公牛體重為276公斤,母牛為231公斤。產肉性能較好,平均屠宰率為46.98%,胴體產肉率平均為78.6%。母牛1.5歲開始發情,2歲開始配種,一般3年產2胎。
3.蒙古牛 蒙古牛產于蒙古高地,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及與其相鄰的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寧夏以及華北地區的山西、河北,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蒙古牛頭短而粗重,角長、向上前方彎曲、呈蠟黃或青紫色,角質致密有光澤,平均角長,角間線短,角間中點向下的枕骨部凹陷有溝。肉垂不發達,譬甲低下。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軀短窄,尻部傾斜。母牛乳房基部大,結締組織少,乳頭小。四肢短,蹄質堅實。從整體看,前軀發育比后軀好。皮膚較厚,皮下結締組織發達。
蒙古牛母牛8~12月齡開始發情,2歲時開始配種,發情周期為19~26天,產后第一次發情為65天以上,母牛發情集中在4~11月份。平均妊娠期為284.8天。懷公犢與懷母犢的妊娠期基本沒有區別。
蒙古牛中等營養水平的閹牛平均宰前重可達376.9公斤,屠宰率為53%,凈肉率為44.6%。放牧催肥的牛一般都不超過這個肥育水平。母牛在放牧條件下,年產奶500~700公斤,乳脂率5.2%,是當地土制奶酪的原料,但不能形成現代商品化生產。成年蒙古牛一般屠宰率為41.7%,凈肉率為35.6%。(江西省畜牧良種場 徐長根 郵編:33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