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強好勝不惟國人的習性,地球人大都愿意拿第一、當魁首的。不然,國內外多如牛毛的賽事也不會鼓搗得如此熱烈,經久不衰。
想當第一不是毛病,但如何當第一卻有學問。
譬如,高招前后,各個學校張燈結彩,懸掛多條大幅標語,有的連年復讀的幾位學生終于“中舉”,就宣稱本校復讀生上線率全市第一;有的總比名落孫山,但幾位女生卻考得不錯,于是就說本校女性高考本科上線比率最高;有的一兩個少年考生考出較高分數,就不顧總體一塌糊涂地宣揚本校少年考生高考平均分數名列前茅;還有的過去高考榜上無名,現在居然有個把考生上線,也就大言不慚地標榜本校高考上線創下歷史新高!
又如,有地方生豬賣不出去,就乘機貼出生豬存欄率第一;有的地方經濟蕭條、死氣沉沉,就打出大興節約之風、本地節約用電第一;有的環境污染嚴重、直接影響居民生育,就亮出晚生晚育第一的旗號;有的招不來商、引不來資,就鼓吹本地農業生產收入總量最高;有的挖了填、填了挖,重復建設,反復投資,但可以在里外倒騰的GDP總量計算中成為虛無飄渺的第一了。
舉凡死個人說火化率第一,生個孩子說優生率第一,發生事故說搶險救災、奮不顧身第一,碌碌無為、無所事事說思想穩定、安全無事故第一,案件迭發、一抓一把說案件破獲率第一,乃至旱了收螞蚱第一,澇了收蛤蟆第一等等,反正不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只要工于算計,不是第一也可以找出自己的“第一”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看待自己,就舍找到差距;虛榮看待自己,也會找到“第一”,呵呵,蛤蟆沒有必要吹嘴,蜈蚣也沒有必要夸腿。阿Q與王胡沒有可比,多點大點的虱子都可以成為“第一”的由頭,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地方,欲要標榜“老子天下第一”,只要厚著臉皮敢吹,也還是比較容易的事情。似乎誰身上都能夠找出根長汗毛來,找準了,算好了,雞毛蒜皮的“第一”也就當上了。
問題是,如若只是自我標榜“第一”,以滿足于虛榮心的需求,倒也罷了,可怕的是潛在的個人或小集團的私利作祟。學校胡吹亂拉“第一”,是為了標榜自己師資力量雄厚而吸引學生,擴大招生,“一個學生就是一個收益增長點”,吹大了,招多了,財就發了;官場吹噓那些雞零狗碎的“第一”,是為了政績和面子,說到底是為了邀功請賞當大官,發大財。但有一條規律,不論是吹噓出來的第一,還是算計出來的第一,最終都是勞民傷財的第一。
泰山不是堆的,火車不是推的。只要不拿著不是當理說,把心思擺得周正實在點,那么,得“第一”固喜,不得“第一”欣然。于政治,于社會,于生活,大抵都是這么個理。
谷風薦自《西安晚報》